2017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的第四章就特別關注了“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四個空間層次,即老城、中心城區、市域和京津冀。由此可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包括對實體空間的保護,更成為一種理念。規劃還提出了“一城三帶”的概念,“一城”就是老城,“三帶”就是三條文化帶,其中就有長城文化帶。
北京長城文化帶是中國長城文化帶北京段,是以北京地區長城為依托,以長城精神為紐帶,融合自然生態要素和社會經濟文化要素,傳承歷史、創造未來的帶狀文化區,是一個整體性的文化地域綜合體。北京長城文化帶行政區上包括延慶、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和門頭溝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一、長城的歷史作用、當代價值與文化內涵
長城的歷史作用有:一是軍事防御作用;二是古代保衛中原農業文明的屏障,即長城修筑在降水量400毫米等高線所處的農牧交錯帶上;三是推動北方地區經濟開發的杠桿,即北京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軍政合一的重鎮,曹魏時期當地通過從永定河引水修渠,為城市發展與農業灌溉提供了水源,農業的開發進一步形成了民族經貿往來與文化融合的紐帶。
長城的文化與時代價值包括:一是長城蘊含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歷經歲月錘煉,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二是作為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文化表征,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
二、北京長城文化帶的地位與價值
北京長城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建筑最精美、軍力配備最精良的地段,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是古代建筑之瑰寶、民族融合之紐帶,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北京長城是中國長城文化帶的樞紐、心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空間載體與文化紐帶。老城和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三個文化帶共同構成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一城三帶”涵蓋了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是重要的首都功能區。在北京城市的誕生、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和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不斷深入的歷史進程中,三個文化帶逐步形成與發展,作為北京城周圍的輔助性、服務性區域,與北京城同步發展,文化積累越來越深厚,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
北京長城是保衛都城、保衛運河通航和西山活動安全、保衛燕地在內的中原農業文明的屏障,推動了北方燕京地區的經濟開發,在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當代價值,其中八達嶺、居庸關等地段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資源。
三、北京長城文化帶的保護與發展
1984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隨后,1961年起,國務院陸續將八達嶺等32處長城重要點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發《長城保護條例》,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長城保護的法定職責,確定了長城認定、保護、管理、利用等基本制度,這是國務院首次就單項文化遺產保護制定專門性法規。這里講的長城,包括了長城的墻體、城堡、關隘、烽火臺、敵樓等。
2014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長城“四有”工作指導意見》。2016年,國家文物局又發布了《長城執法巡查管理辦法》《長城保護員管理辦法》,并對《長城保護條例》進行了細化和落實。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了長城保護的重點是秦漢長城和明長城。2023年,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
截至2016年,全國已有37924處長城段落被公布為省級以上文化保護單位,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省(自治區)達到100%。除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在全國范圍內也很早就發布了自己的長城保護管理辦法——2003年公布的《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是我國第一個長城保護專項規章,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強長城的保護工作,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本著這樣的態度,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嚴格保護,扎實推進長城保護計劃,切實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筑牢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長城。
長城的保護意義大、任務重,也就必然面臨很多挑戰。從1952年北京修復居庸關、八達嶺等長城點段并對公眾開放起,長城沿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開始了對長城的保護維修和旅游開放。目前,全國以長城展示或依托長城興建的參觀游覽區約100處,其中以長城展示為核心的專門景區約占一半。北京的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長城都已成為重要的代表性景區。由此,長城也成為世界了解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金色名片。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要求這三個國家文化公園項目,“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對各類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適度發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態產業”。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了“加強三條文化帶整體保護利用”的要求,其中就長城文化帶提出,“有計劃推進重點長城段落維護修繕,加強未開放長城的管理。對長城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城鄉建設實施嚴格監管。以優化生態環境、展示長城文化為重點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展現長城作為拱衛都城重要軍事防御系統的歷史文化及景觀價值?!睂Υ?#xff0c;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2020年發布《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2021年通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批復《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規劃》,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三地共同簽訂《全面加強京津冀長城協同保護利用的聯合協定》。
《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于2019年正式發布,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資源構成、價值與現狀、規劃定位、原則與目標、規模與空間布局、保護長城遺產、修復長城生態、傳承長城文化、增進民生福祉、保障措施和協同機制等部分。規劃劃定的北京市長城文化帶總面積為4929.29平方公里,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其中核心區為長城的保護范圍和一類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2200多平方公里,輻射區為除核心區外的其他區域;按照資源和長城價值的關聯程度,對長城沿線660多處/片保護性資源的2873處資源點進行了價值主題分類,分為長城遺產、相關文化、生態資源共三類,其中相關文化又分為軍防村鎮文化、寺觀廟宇文化、抗戰紅色文化、交通驛道文化、陵寢墓葬文化和歷史文化景觀。
北京長城文化帶的空間布局為“一線五片多點”。其中,“一線”即長城線;“五片”即五個核心組團片區,從西往東分別是沿河城組團、居庸路組團、黃花路組團、古北口路組團、馬蘭路組團;“多點”即長城沿線衛城、所城、關口、城堡、堡寨等長城相關文化傳承發展的主要載體。北京長城在全國長城分布的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保存成都最為完好,但即使如此,其保存狀態仍不容樂觀。根據長城資源調查認定和評估,保存現狀較好的長城人工墻體約占總數的12.3%,保存現狀一般的約占18.1%,保存現狀較差的約占18.4%,保存現狀差的約占27.1%,另有約1/4的已經消失。
對此,《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提出了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的近期目標與遠景目標,比如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包括“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形成以監測預防為基礎、以科技實驗為支撐、適宜北京長城保護的理念及工程技術體系”“實現長城文化帶核心區內無違章建筑”“科學確定生態環境容量和文化遺產承載力,制定調控策略”“長城開放景區的可達性得到提升,出行方式多樣化”“結合北部山區生態修復、村莊整治、環境治理使城堡型村莊成為北部山區居民生態宜居、市民休閑接待的帶動點”等內容;到2050年的發展目標包括“全面建成充滿人文關懷、人文風采和文化魅力的北京市長城文化帶,實現資源統一管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共同保護的典范”“長城精神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得到全面弘揚”等內容。
(根據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寶秀《北京長城文化帶的歷史演進與保護發展》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