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育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內在矛盾突出
(一)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
首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根據2019年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規劃,到203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的人口要達到45%,也就是6.3億人左右,與2019年相比要增加1.4億人。
其次,根據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健身就會成為剛需。2015年我國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大關,這意味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們持續參加體育運動和鍛煉提供了內在的持久動力。現在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2萬美元,未來還有望繼續增長。因此,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導致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健身的需求不斷提升。
另外,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人均體育消費1330.4元。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這個人均消費水平比6年前的926元增長了13.7%,增長幅度相當大,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另一方面,這個消費水平還不到世界人均體育消費水平的十分之一,說明我們的體育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但增長迅速,潛力巨大。
此外,當前體育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群眾對健身健康的需求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從媒體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高血壓患者2.7億,糖尿病患者接近1億,亞健康人群占了整個人群的41.3%。2021年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布《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成年人體質呈下降趨勢。與2014年監測相比,我國成年人和老年人超重肥胖率繼續增大,其中肥胖率的增長幅度明顯加大。
橫向比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指出,中國的健康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該報告將健康現代化分為健康現代指數、健康生活指數和健康服務指數三個維度,并以高收入國家為參照對象。在這三個指數上,中國分別只有41分、55分和30分。整體而言,中國的健康現代化水平在被調查的131個國家中排名第59位,屬于健康初等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二)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體育發展系統不均衡。當前,我國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按年齡劃分呈“馬鞍形”。也就是說,20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較高,而20歲至50歲以下的中青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相對較低。特別是農民工群體、殘疾人群體等特殊群體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較低。其中,青少年體質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青少年體質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體育健康問題或青少年群體的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國家民族未來的戰略問題,因為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力量。
第二,體育發展機制不均衡。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我國整體改革的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應該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形成有機的整體。然而,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目前體育的發展機制尚未達到理想的局面。
第三,體育產品供需不均衡。這主要表現在供給側。整體來看,我國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供給量尚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另外,國家對體育的公共產品投入仍然較低。從財政部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從2008年到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體育支出的占比是下降的。盡管國家對一般公共支出的總投入在逐年增加,但體育支出的占比仍然偏低。
從需求側來看,體育消費的拉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體育人口比例總量偏低,支持消費的政策體系和技術體系(如互聯網)需進一步建立完善,體育消費觀念與體育健康知識水平有待提升。《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總體仍比較低。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3.15%。城鄉居民不健康生活行為方式比較普遍。
二、體育的功能價值日益凸現與體育改革發展短板的內在張力上升
(一)體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體育強國成為推動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目標,體育事業被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在黨的領導下,新時代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和體育對外交流取得了輝煌成就,體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彰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現。
正是基于這種判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地位。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時強調,“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
如何理解體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體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體育運動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代表和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代表時強調:“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二,體育強國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體育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是國民健康程度的標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把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
第三,體育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標志性事業。2019年發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到2050年,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獨特的和獲得大眾識別并認可的功能。
(二)體育日益融入經濟社會,呈現多樣價值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第一,政治價值。對內方面,體育具有維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的價值功能。新時代,我們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就是如何團結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于不同階層的收入、社會地位、價值觀念存在差異,如何凝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層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個有效的途徑是什么?就是體育,特別是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振奮民族精神、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凝聚民心,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對外方面,體育可以促進國家間合作與交流,提升國家形象,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習近平主席重視體育的外交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元素始終貫穿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活動。比如,2015年習近平主席會見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的時候,談及中英雙方要加強體育交流;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芬蘭的時候,確定把冬季運動作為2019年中芬兩國外交的主題;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在柏林同默克爾總理觀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誼賽;2018年習近平主席同普京在天津共同觀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
第二,經濟價值。一是體育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首先,人作為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提高人的活力,從而提高整個經濟的活力。其次,體育鍛煉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研究表明,在體育領域投入1元錢可以減少7元錢的醫療資源消耗,這個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二是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體育產業具有能源消耗小、環境友好的特點,可以與一產二產有效結合,帶動一產二產轉型升級,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
第三,文化價值。一是體育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我們下班后可以在街邊、公園里、小區里看到大媽們跳廣場舞,我們還可以觀看體育比賽,享受體育帶來的激情和夢想。此外,還有體育類型的電影等等,這些都證明了體育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體育弘揚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體育運動能夠長期伴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人類發展史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推動文明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而體育的內涵正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此外,許多體育比賽和體育項目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第四,社會價值。體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2015年,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田聯主席迪亞克時講到,“中國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致力于提高全體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把參加體育運動作為在民眾中倡導和推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把體育鍛煉作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體育有利于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和諧。一是體育運動有利于降低人的攻擊性,有利于社會的有序和穩定。二是體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和社會共同語言,有利于社會包容和穩定。三是體育是一種教育手段,可以促進人的社會化。其次,體育是一種文明生活方式。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從簡單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開始更多地參加體育活動。因此體育是文明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志。
第五,生態價值。體育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時強調,“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首先,體育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綠色革新。北京冬奧會被稱為“最綠色的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場館的照明用電,特別是張家口地區的場館,都是使用綠色風能和太陽能。我們大量采用綠色低碳環保的建筑材料,使用綠色環保的制造工藝,從而帶動整個生產方式的綠色革新。
其次,體育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環保意識,引導大眾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體育和環保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很多體育愛好者也是環保人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綠色理念已經成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主潮流,也成了其核心價值。因此,通過“綠色體育”的普及和推廣,我們可以引導大眾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
(三)體育改革發展面臨諸多短板和挑戰
第一,群眾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組織、賽事活動供給不足。在健身場地方面,人民群眾可以直接方便就近使用的公共體育場地缺口比較大。在健身組織方面,大眾健身的組織化水平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從而制約了全民健身的常態化和生活化的開展。在全民健身的賽事活動方面,我國目前的競賽體系基本上是圍繞著專業運動員和競技體育展開的,而面向大眾體育賽事活動較少且不成體系。
第二,青少年體質狀況持續下滑。盡管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普遍增加,但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脊柱側彎問題日益嚴重,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項指標下滑。
第三,競技體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面臨國際奧委會項目調整的壓力、潛優勢項目基礎不穩、突破乏力,落后項目特別是男子“三大球”項目發展水平長期低位徘徊。二是競技體育優秀后備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三是體育協會改革整體進度滯后。
第四,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體育產業總體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二是在需求側和供給端存在一些制約,其中國民體育消費能力約束和新的體育消費場景供給不足是突出問題。
第五,體育對外交流存在的問題。一是我國國際體育話語競爭優勢依然不足。二是從國際履職和參賽來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高層、決策層領導職務的中國人數量較低,年齡結構偏老化。三是“大協同”的體育對外交往機制尚未形成。四是體育外事干部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世陽《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