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鎮館之寶“束之高閣”,使之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寧夏固原博物館館長張強經常思考的問題。固原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省級博物館,現藏兩萬余件(組)文物,見證中西文化交流的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銀壺尤為出名。
近年來,該館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積極聯合有關企業,開發了以鎏金銀壺為主題的78件貼近生活、富有創意的文創作品,涵蓋燈飾書簽、珠寶首飾、酒器茶具等,受到參觀者、消費者青睞。“我們借助有底蘊的藏品,講述有故事的品牌,形成有氛圍的消費環境,提高了人們對相關文創的認同感和購買欲。”張強說,將持續開發優秀的文創產品,讓10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徐徐登臺、占據C位”。
固原博物館的探索只是個縮影。固原市是寧夏最古老的城市,孕育了賡續不輟的農耕文化、獨具特色的絲路文化、薪火相傳的紅色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欣欣向榮的生態文化,兼具“不到長城非好漢”“絲路古道駝鈴響”“天高云淡六盤山”等文旅特色。近年來,固原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同推進,“內修”“外宣”齊發力,文化吸引力和對外影響力不斷提升。深厚的文化底蘊,既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也為當地傳承文化基因、研發文創產品、推進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為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跨越,固原市近日舉辦了“固韻新輝 文創未來”文創產品暨農文旅融合開發轉化懇談會,數百家文創企業、重點景區景點、博物館、旅行社等負責人齊聚一堂,既有產品展覽,又簽約了一批合作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武裕國說,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性強、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大,已成為最具活力的經濟產業之一。他認為,固原市近年來支持文創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銷售,使文創產品由后臺走向前臺、由民間走向市場、由分散走向統一,初步形成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古跡、文物館藏、衍生品等為元素的文創產品體系。
作品《大豐收》表現枸杞種植戶勤勞致富、豐收喜悅的好心情;作品《泥編花瓶》是用泥編制的鏤空工藝品,既精美又實用……寧夏紅泥坊雕塑有限公司的一系列產品造型可愛、惟妙惟肖。該公司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集非遺泥塑傳承、工藝美術、文藝創作等于一體。該公司負責人王曉梅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她用巧手讓當地尋常可見的紅泥土搖身一變成為文創產品,并帶動不少群眾走上致富路。
抓好小文創,推動大產業。據介紹,農文旅深度融合既是當地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固原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以往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簡單‘捆綁’的刻板印象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以農業為本、文化為魂、旅游為形,農文旅有機融合的全新業態。”固原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青龍表示,鼓勵相關企業發揮優勢、深度參與、務實合作,讓固原的優質土特產、山水人文、館藏文物綻放新的創意火花,結出累累碩果。
據介紹,固原市將靈活運用市場理念和文創思路,圍繞不同群體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積極探索推進“文創+非遺”“文創+文旅”等發展模式,致力打造固原特色文創IP。同時將組織開展文創設計競賽,落地轉化一批合作成果,在旅游景點、重點商圈、交通樞紐開設專賣店和代售點,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和體驗經濟,讓“固原好禮”“固原好物”“固原好吃”走向天南海北。
“文創產業是新興產業,也是未來產業。”固原市委書記滑志敏表示,固原特有的“紅色、綠色、古色”文化交融互鑒,形成了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稟賦。下一步,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更多優秀企業在固原布局新項目、新業態,通過文創產品和農文旅項目的創新呈現,讓固原的文化瑰寶“活起來”、帶動文化旅游“火起來”、撬動特色產業“旺起來”,為推動高質量趕超式發展注入新動能、開辟新賽道。(經濟日報記者 楊開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