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于中國制造業轉移的討論熱度不減。對此,我們不必擔憂,但也不能輕視。一方面要認識到,制造業外遷、產業鏈轉移是正常的經濟現象,是全球化和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發展和轉移有其自身規律。為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份額,資本往往會主動調整全球生產能力布局,向低成本地區流動。我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高效的基礎設施和新技術應用等優勢,仍是當今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同時,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需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亟需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踐證明,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有利于拓展制造業新空間,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有助于引導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更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發展的乘數效應。
隨著區域間產業轉移深入推進,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不斷提高,地區間發展差距已進一步縮小。數據表明,近年來,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中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部地區聚焦工程機械、智能語音、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近10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在四大板塊中位居第一,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斷上升,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要明確“轉什么”“誰承接”“如何承接”。要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要加強政府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政策引導,提出制造業轉移和承接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因業施策、因地制宜,鞏固優勢、錯位發展。從產業維度看,結合不同行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聚焦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完整性,可以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向滿足其發展條件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從區域維度看,則要引導各地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比如,鼓勵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承接發展特色產業。
推進產業有序轉移重在承接。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在人才、物流、資金等生產要素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城市群內部產業協同能力較弱,要聚焦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環境優化,完善產業轉移工作的各項配套措施,最大限度釋放政策效力。尤其是要強化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支持產業轉移合作的金融產品,研究支持地方在風險可控和堅持市場化前提下,設立產業轉移基金;破解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問題,鼓勵產業轉出地和承接地建立產值、收益、用地等指標分享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優化證照登記、信息對接等政務服務,多措并舉,增強企業投資和轉移意愿,提升中西部產業承接能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金觀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