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當務之急仍是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昨天,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專家表示,奧密克戎毒株變異為傳染性高、致病性強毒株的可能性較小,各年齡段人群都可通過接種新冠疫苗有效降低重癥風險和死亡風險。
實時監測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動態
截至12月18日,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全球已經從BA.1到BA.5等五個分支演變出709個亞分支。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在發布會上介紹,奧密克戎的變異會一直持續下去,目前其變異趨勢是免疫逃逸能力強的毒株占優勢。免疫逃逸使人群對該毒株更易感,即使病毒的傳播力不增強,傳播優勢仍會增加。“但病毒變異出傳播力增強、致病力也增強毒株的可能性較小。”許文波說,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的住院、重癥、死亡的病例,明顯低于早期的德爾塔株和其他變異株。此外,現在的人群已經通過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這對人群有較好的保護力。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根據多個新冠病毒亞型在我國共循環的現實情況,制定了《我國人群新冠病毒變異株監測工作方案》。通過該方案的實施,可以實時監測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系列變異株在我國流行的動態,及其各個亞型的構成比例,以及具有潛在生物學特性改變的新變異株。該檢測涵蓋臨床表現、傳播力、致病力等數據,為疫苗研制、診斷試劑評價(包括核酸和抗原等)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建立起國家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庫。
已感染過人群仍需做好個人防護
“盡管奧密克戎感染以后大部分是自限的,致病力或者嚴重程度比較低,但是我們不主張、不建議故意去感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說,感染后,有一部分病人出現臨床癥狀,包括發熱、肌肉關節酸痛、咽喉腫痛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此外,一旦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人,會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同時,對醫療機構也會造成巨大的壓力甚至擠兌,影響醫療機構對日常急癥危重病人的救治。他特別提示,有基礎病的,尤其是沒有接種疫苗的老年人,一定要做好防護,不要在第一輪流行高峰感染。
王貴強分析,隨著時間推移,第一輪疫情快速上升態勢會趨緩。一段時間以后,隨著大規模的社會活動,可能還會出現一輪新的疫情。疫情波浪性的出現,最終可能形成一定的群體免疫屏障,發病率就會明顯下降。感染了BF.7、BA.5.2后,如果出現新的變異株,人們仍然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從目前的數據看,奧密克戎毒株再次感染風險高于德爾塔毒株和原始毒株。他提醒,已經感染過奧密克戎的人群在新的病毒流行株出現后,仍要做好個人防護。
年輕人感染奧密克戎也有重癥風險
有說法認為,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后的無癥狀感染者比較多,感染獲得的抗體比接種疫苗預防再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接種疫苗不如感染病毒。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回應,雖然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有所減弱,但是感染后依然存在重癥和死亡的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在各個年齡段都有所體現。
對于新冠病毒疫苗是否只有6個月有效期的問題,王華慶介紹,疫苗接種之后,通過產生抗體和細胞免疫,起到保護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抗體水平會下降。此外,隨著病毒的變異,免疫逃逸在增強,使抗體的作用進一步削弱。但是,細胞免疫預防重癥和死亡的作用是比較持久的。研究表明,通過接種加強針,可以進一步喚起機體的免疫記憶細胞,也會提升抗體水平。他表示,后續將系統地對加強免疫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完善免疫策略。
有記者提問:新冠導致死亡的判斷標準是什么?王貴強說,由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呼吸衰竭為首要死亡診斷,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礎病導致的死亡,不歸類為新冠導致的死亡。為了更好地規范新冠疫情導致死亡的判定,我國目前要求采取會診和死亡病例討論的方式,來最后判定患者到底是死于新冠還是死于其他基礎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