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3月25日訊(記者吳佳佳)國家醫保局透露,全國大部分地區近期已完成城鄉居民醫保費用集中征繳工作,參保群眾已享受到醫療保障服務。25日,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就社會關心的全國基本醫保參保情況、居民醫保繳費標準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針對網絡上“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近年來持續下降”及“部分地區農村出現醫保‘退保潮’”等傳言,國家醫保局表示,這種說法不準確。我國基本醫保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參保質量持續提升。從宏觀上看,居民醫保參保人數保持穩定。相關數據近年來有輕微波動,主要是參保數據治理和參保結構優化兩方面原因造成的。自2022年起,醫保部門以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上線為契機,連續兩年清理居民醫保跨省和省內重復參保數據共5600萬。這是居民醫保參保數據出現波動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大學生畢業就業等新增就業因素,部分原來參加居民醫保的群眾轉為參加職工醫保。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持續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的下降,未來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或將平穩中略有下降,甚至總參保人數也有可能縮小。
有輿論認為,與2003年“新農合”建立時10元/人的繳費標準相比,目前380元/人的居民醫保費用繳費標準增長太快。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表示,20年間,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準雖然增加了370元,但醫療保障水平和服務的提升為群眾帶來的收益卻遠不是這370元可計量的。2003年至2023年,國家財政對居民參保的補助從不低于10元增長到不低于640元。如果一名居民在2003年至2023年連續參保,其醫保總保費至少為8660元。其中財政共補助至少為6020元,占保費總額約70%;居民個人繳費共計2640元,只占保費總額約30%。據統計,2003年至2022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從20.96億人次增長至84.2億人次;全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2005年的72.95歲增長到2020年的77.93歲。與此同時,個人衛生支出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卻從2003年的55.8%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7%。
城鄉居民享受的醫保報銷是否都來自居民個人繳費?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鄉居民醫保的保費為定額按年繳納,2023年的籌資標準為1020元/人。其中財政補助不低于640元/人,個人繳費標準380元;對低保戶等困難人員,財政還會給予全額或部分補助。居民繳納的醫保費,與財政補助共同組成我國廣大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基金池,為廣大群眾基本醫保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
針對有言論稱“繳納醫保后沒生病,吃虧了”,國家醫保局表示,疾病的發生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面對突然到來的重大疾病,個人和家庭很難能獨自承受高昂的救治費用。保險的實質,就是匯聚各方力量幫助不幸患病的個人和家庭抵御大額醫療支出風險。因此,參加醫保就是“患病時有保障,無病時利他人”,應是每個群眾面對疾病風險不確定性時的理性選擇。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介紹,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居民醫保參保人的次均住院費用為8129元,以報銷比例70%計算,住一次院醫保平均報銷5690元;假如居民將2003年至2023年連續參保個人繳納的保費進行儲蓄,按年利率5%計算復利,到2023年本金和利息共3343.1元。由此看來,居民住一次院后醫保報銷的金額,就遠超將連續20年個人總保費進行儲蓄的收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