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引起全市場高度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最新獲悉,目前已有多家省級試點碳交易所獲得備案,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整體來看,全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猶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有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全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已經有破除之勢,但整體來看仍處于發展初期,市場參與者和流動性等都未有所體現,且相關制度還不完善,例如在配額交易等多個方面;當前應加快推進頂層制度建設,讓碳交易市場能夠有所集中,形成更加統一和權威的價格,要加快推出碳排放期貨等。
“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成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要達到的重要目標,由于碳排放關乎各行各業,因此,加快碳交易市場發展也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已經開始為履約企業辦理開戶手續,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進入了實質階段。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尚處于初期,參與者和流動性等均比較低迷,這就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來發揮引導作用,例如在配額交易制度方面。
南華期貨副總經理朱斌向記者表示,做好碳交易市場發展首先要理解碳排放概念。經濟發展必須使用能源,發展中國家對能源使用的需求度高,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能源使用高峰,因此,發達國家對碳排放的交易,更多是存量交易,而發展中國家更多是增量交易。
“碳交易市場應該有一整套服務體系,例如在雙方交易轉讓配額以后,需要中介機構來發揮什么作用,同時,也要對碳排放的計量更加嚴格和準確,這對企業的用量評估都是非常關鍵的。”徐洪才介紹說,碳交易市場本質是現貨交易,對產業技術提升、工藝結構優化等有很大影響。做好碳排放工作,還可以對企業進行配套制度要求,例如企業每年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對應的要進行了多少植樹等綠化工作。
徐洪才同時指出,碳排放市場服務鏈條還不夠完善,要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發展。
由于當前我國碳排放還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標準,而全國各地交易積極性很高,有專家指出,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不宜過度分散,要提高市場規模和權威性,需要一個頂層制度設計。同時,做好碳交易市場發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要有統一和權威的價格作為指導。因此,還專家認為,在做好全國碳市場發展工作時,要加快形成權威的價格機制。
方正中期期貨總裁許丹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從最初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到現在的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企業也要利用好期貨市場功能,為實體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服務作準備。要加快形成碳排放權威的價格機制,應當盡快推動碳排放期貨的推出,讓更多的市場交易者參與進來,進一步加大資源配置。
朱斌向記者介紹說,目前國內登記備案的碳交易所有10家左右,碳排放交易價格為35元/噸,去年中國碳排放量為98億噸,市場規模接近3000多億元,但按照歐盟市場價格42歐元/噸計算,中國市場規模約3萬億元左右,因此,加快形成權威的碳排放價格很重要。
“目前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非常分散,且規模較小,必須從國家層面上設立統一的交易所。”朱斌認為,同時,交易機制也非常重要,是引入遠期交易還是期貨交易等,以及按照傳統的現貨交易方式;考慮到企業的實際需要,現貨交易方式可能并不適合,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期貨的方式或者遠期合同的交易方式比較適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