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水青山遭到破壞或者污染后,因為它的特殊性,往往很難及時進行修復,所以對當事人大多會一罰了之、一判了之。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但環境之殤卻難以根治。近年來,陜西省不斷探索豐富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路徑,一罰了之等類似情況正在逐步改變。
異地替代修復,讓臭水潭變生態綠地
對于家住陜西寶雞市高新區楊家店村的部分村民來說,原來每到夏天,村子鐵路高架橋下的一處水潭便開始發黑發臭,嚴重影響大家的生活與周邊環境。
“不敢開窗,嚴重影響休息。”“臭水排過來全部在這兒聚集,種的菜沒辦法收。”家住臭水潭附近的居民說。
時間長了,這個占地十來畝的臭水潭就成了附近住戶的一個“心病”。變化,還要從寶雞市首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異地修復項目說起。
2020年7月,寶雞市一企業油庫油品發生泄漏,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好在當時應急處置及時,未對下游居民用水產生影響。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修復工作一時無法開展,但環境已被污染,責任必須承擔。
寶雞市生態環境局法制與督察科科長汪紅剛說:“通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我們確定了土壤污染的范圍和程度。經過磋商,企業積極履行賠償義務,向市政府財政專戶繳納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同時開展了相關的異地替代修復工作。我們在高新區范圍內,確定了一處環境點位。”
經過篩選,寶雞市高新區磻溪鎮楊家店村的臭水潭污染治理被確定為異地替代修復項目。該企業通過聘請第三方施工單位,修建污水管道,將這里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市政管網。與此同時,通過采取拉運黑臭水、清淤疏浚、回填土方、栽種觀賞性作物等措施,對臭水潭進行綜合治理。
原來的臭水潭如今變成了周邊群眾賞花游玩的好去處。
勞務代償,讓著火荒山重新煥發生機
除了異地替代修復,勞務代償也是修復被污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咸陽市涇陽縣在辦理首例恢復性司法案件時通過引入勞務代償方式,讓一度因大面積著火被燒得光禿禿的嵯峨山逐漸恢復了生機。
兩年前的一個冬天,幾名學生在渭北旱腰帶的嵯峨山生態修復試驗區游玩時,不慎引發了一場山火,造成近六萬平方米的林草被燒毀,生態破壞嚴重。經鑒定及評估,被燒毀的側柏價值損失近16萬元,生態功能損失費約1.7萬元,生態林地植被恢復費約8.7萬元。
隨后,涇陽縣人民檢察院以放火罪對放火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建議對其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并承擔相應修復責任。
咸陽市涇陽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薛慧芳說:“在本案中,我們提出依法判令胡某及其監護人按照專家咨詢意見出具的生態恢復方案,補植補種樹木,如果不能補植補種,則承擔生態林地植被恢復費用,并承擔生態功能損失費用。”
涇陽縣人民法院在受理該案件后,發現放火人是名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如果按照以往類似的案件判罰,那么既會影響放火人的學業,被燒毀的林草也無法得到修復。
為了最大程度挽救未成年人,并及時讓受損的嵯峨山生態得到修復,經過積極協作,涇陽縣人民法院探索出了“刑事懲戒+未成年人挽救+環境修復”的新司法模式。
咸陽市涇陽縣人民法院院長高山說:“由于被告人作案時未滿18周歲,且認罪認罰,按照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依法對被告人從輕處罰。同時,我們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審判案件的生態損害后果特性,依照生態環境保護跨部門聯動機制,與檢察院、司法局等多部門多方溝通,主動作為,積極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在判決中明確修復事項,督促被告人履行修復義務。”
后經過認真研究合議,涇陽縣人民法院對被告人胡某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緩刑五年。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全部支持了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訴訟請求。
按照判決,被告人支付生態功能損失費1.7萬余元,對于8萬多的生態修復費用,考慮到被告人及其監護人無力進行足額經濟賠償,于是讓其以勞務代償方式,補種被燒毀的樹木。據了解,目前過火區域已完成補植工作,補種樹苗成活良好。
協同發力,推動修復手段多元化
為了進一步推動受損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陜西省積極推動跨部門間的協作。
2020年以來,陜西生態環境、司法、財政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涉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賠償磋商、鑒定評估及賠償修復的專門文件,為后期修復打下堅實基礎。陜西生態環境部門與檢察機關還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協作深入推進陜西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對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公益訴訟銜接機制提出明確要求,持續深化協同推進工作合力。
與此同時,陜西全面落實環境資源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職能劃定,實現了全省三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全覆蓋。當前,陜西有環境資源審判機構93個,環境資源巡回審判法庭增至110個,覆蓋秦嶺、黃河、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等主要生態區。
此外,陜西持續推進受損環境修復方式的多樣化。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處副處長王青說:“賠償只是一種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所以我們這幾年在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生態修復這項工作,也在不斷探索修復手段的多樣化,比方說異地替代修復、勞務代償等。”
原生地移栽、增殖放流、碳匯補償等,也都已成為陜西生態修復的可選手段。目前,40多個司法保護與補償基地在秦嶺、黃河、漢江流域建成。
陜西省自2018年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以來,賠償案件數量逐年上漲,截至目前,涉及大氣、水、生態等環境要素的賠償案件共計178起,辦結109起,涉案金額約9400萬元。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陜西通過補齊生態修復短板,進而為破解長期以來“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提供了突破口,推動了環境破壞行為由“金錢罰”向“行為罰”的轉變,促進了“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理念的落實,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