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的到來,“綠色低碳,美麗中國”再次引發關注。綠色低碳發展不僅需要生產端的持續發力,還需要生活端的有力支撐。低碳生活不僅是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的社會基礎,更是公眾生態文明素養的綜合體現。
促進低碳生活的普及,讓每個人都成為低碳達人,宣傳教育不可少。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環保,綠色出行”“地球資源日日少,節約用電不可少”“節能需要你我他,節水節電靠大家”……事實上,這類宣傳標語似乎隨處可見,但是對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卻遠不如預期,知易行難的現象依然廣泛存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人們踐行低碳生活呢?來自“你、我、他”的不同信息框架能發揮不容小覷的功效。
巧用社會對比信息,激發低碳生活行動力。當一個人獲得“他人”都在實施低碳行為的社會規范信息時,或者發現自己的低碳行為結果不如其他人時,為了緩解由此產生的社會壓力并尋求社會認同,會主動實施低碳行動。例如,將居民用能量信息與其鄰居的對比結果與賬單一起反饋時,會比傳統的賬單反饋產生近15%的節能效果。將群體之間用能信息的排名,持續反饋給群體成員時,比單純告知他們自己的節能信息能產生超過17%的節能效果。
因此,一方面建議相關部門在宣傳教育中增加社會規范信息,讓人們知道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在實施低碳行為,通過群體參照心理激發低碳行動力;另一方面建議鼓勵能源企業在提供個人用能賬單時,增加其與鄰居或同事的對比信息,巧用來自“你、我、他”的社會對比信息,激活社會比較心理。這在促進低碳行動上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一種低成本且高收益的低碳生活促進方式。
善用環境貢獻信息,夯實低碳生活持續性。一項關于家庭節電的實驗研究發現:環境貢獻信息比金錢收益信息更有利于促進低碳行為。相比告知人們節電為自己省了多少錢,當人們知道自己節電相當于為社會“減排了多少二氧化碳、種了多少棵樹木”時,他們的節電表現會更好。
這種貢獻社會的“利他心理”正是生態文明素養的核心。與為自我爭取金錢利益相比,當人們在為他人付出時,會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滿足和幸福感,即“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個人明確感知到自己的低碳行動付出能夠為他人、為社會、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實質性貢獻時,會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這會使其更愿意關注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共生關系,從而主動實施和強化低碳行為。
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推動企業在反饋消費賬單時,在傳統的價格數量信息基礎上,增加環境貢獻信息。比如,本次消費減少或增加了多少碳排放,種了或砍了幾棵樹等。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到自己低碳行為與環保貢獻的直接關聯,從而形成低碳生活的長效機制。
小信息蘊含大能量,小小信息背后蘊藏著豐富的社會心理內涵。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如何巧用來自“你、我、他”的信息對比,以小信息撬動大社會的低碳轉型,讓綠色低碳成風化俗,讓節能環保蔚然成風,共同繪就綠色低碳、美麗中國新畫卷。 (作者:羋凌云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