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在8月18日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實施方案》明確了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目前主要有三種減碳類型,其一是衰退型減碳,通過減少生產來減少碳排放;其二是增效型減碳,通過提高碳生產率減碳;其三是通過新技術,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強調利用新技術替代原有高碳技術,實現相同產出前提下減少碳排放,向技術創新要效益實現綠色生態發展。
技術創新支撐雙碳目標,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為此,《實施方案》提出十大行動,即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低碳零碳技術示范行動等。
據2018年全球碳排放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電力系統碳排放占比42%,工業占比18.4%,交通占比24.6%。我國電力碳排放占比51.5%,工業占比28%,交通占比9.7%。可見,低碳科技創新支撐行動的重中之重首先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其次是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最后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筆者看到,18日交通運輸部也同步印發《綠色交通標準體系(2022年)》。
《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加強碳減排監測、核查、核算、評估技術體系研究。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有分析認為,此舉有望進一步提高企業碳排放核算精度,提高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為細化產業和區域ESG治理和評價體系構建提供數據要素和技術依據。筆者認為,加強碳減排監測、核查、核算、評估技術體系研究,提高企業碳排放核算精度,本質上是加強對碳排單位的減碳核算,促進并加強其碳治理的能力建設。
《實施方案》既是頂層設計,也涉及具體條款。在宏觀設計方面,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如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實驗室體系、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新型研發機構等。在具體面向企業方面,提出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等,即建立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平臺、遴選發布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綠色低碳科技領軍企業等。
無論怎樣的技術創新,都離不開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提高企業的碳治理能力,需要增強企業低碳技術迭代的內在驅動力。與此同時,培育低碳科技創新企業,更需加強激勵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相關產業政策、金融、投資、稅收等支持體系。總而言之,應增強企業內在驅動力,避免自身盲目投資、重復投資。由市場需求驅動的技術創新與技術替代,無疑更高效更順暢。
對于低碳技術創新,加強激勵機制保障,既需國家整體協調推動,更需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并釋放企業的創新活力,營造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增強企業低碳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與此同時,需強化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權保護,加強科技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技術優選與迭代。增強企業低碳技術替代的主動性,低碳技術的創新升級就有了源頭活水。(何翠云)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