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聯合發布報告《科技企業綠電消費新浪潮:案例、挑戰與建議》(以下簡稱“報告”),梳理了騰訊、萬國數據等企業的綠色電力消費案例,指出互聯網云服務與數據中心企業正逐步成為中國綠電消費的引領者,以多手段實現綠電消費;同時,綠電交易機制仍存在諸多難題亟需解決,以全面釋放企業綠電消費潛能。
自中國提出“雙碳”戰略目標以來,科技行業涌現出首批承諾2030年實現碳中和與100%可再生能源的企業,綠電消費的需求迫切增長。2021年9月全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之后,騰訊、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聯網科技企業實現了超過“億千瓦時”級別的大規模采購,成為了綠電市場的大買家。
在此背景下,報告梳理了多家互聯網云服務與數據中心企業最新的綠電消費案例,展現了企業綠色能源轉型新動向。比如騰訊的2022年度大規模綠色電力交易、萬國數據10年長期綠色電力合作框架協議、合盈數據的河北張家口“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世紀互聯的廣東佛山“數據中心+光伏+儲能”與需求側響應新模式等。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葉睿琪表示:“先行科技企業在綠電消費領域做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重要實踐,為科技行業整體邁向100%可再生能源目標積累了豐碩經驗。隨著綠電消費機制的不斷完善,更多企業應當積極效仿,大步跟上綠電消費浪潮。
報告同時指出,當前綠電市場化交易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與綠電市場買方企業的訪談中發現,企業的綠電購買需求與當前機制仍存在不匹配的情況。例如綠電價格形成機制有待厘清、電價上漲抑制企業綠電采購意愿、省間電力交易規模受限進一步加深綠電的供需錯配、交易靈活度與電費透明度有限。另外,綠電的環境價值尚未全面打通,包括綠電消費與能耗“雙控”政策、“能耗指標”、碳市場之間的聯動缺失等。
為解決綠電交易機制難題、釋放企業綠電消費潛能,報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盡快打破省間壁壘,擴大“點對點”省間綠電交易規模;放寬電力中長期交易方式限制,鼓勵靈活多樣的個性化交易合同;加強綠電與碳市場、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機制之間的銜接,促進綠電的環境價值閉環;進一步完善綠證機制,擴大核發范圍,加強綠證與國際標準的互通互認,以助力企業應對國際碳關稅與海外市場壓力。
針對科技企業開展綠電采購工作,報告總結出如下經驗與建議:盡快設立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100%可再生能源目標規劃;制定整體的綠電消費方案,優先建設新能源電站與開展綠電交易,并以綠證交易為補充。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分布式儲能設施,實現“源網荷儲”互動,提升需求響應能力,實現用電成本最優化;最后,加強綠色電力的可追溯性,積極披露可再生能源項目信息以及綠色權益的歸屬,避免重復計算,穩步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目標。
隨著數字經濟的戰略重要性日益體現,科技行業特別是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領域的綠電使用情況得到關注。據估計,2020年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能耗總量約為1,507億千瓦時,預計2035年將超過4,500億千瓦時,碳排放量將超過億噸量級。數據中心大規模消費綠電,轉向100%可再生能源是該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康表示:“過去一年里,中國的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在取得諸多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決的短板與難題。展望未來,逐步完善的綠電消費綜合路徑將成為科技企業減排降碳的重要手段,為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與100%可再生能源目標提供堅實的保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