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29日召開了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當前,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已初步建立。同時他透露,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配合全國人大法工委推進生態環境法典編纂,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領域的制度體系。同時,盡早啟動“十五五”全國生態保護規劃編制。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作為全面評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質量標準,并適時納入美麗中國建設考核體系。
據介紹,我國已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機制,針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開曝光了109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還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不斷提升主動發現人為破壞活動的遙感監測能力。
下一步,圍繞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張玉軍表示,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完善“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移送上報”生態破壞問題處置工作機制,推進“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以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為重點,開展雙月度人為活動遙感監測。加強秦嶺、荒漠化地區人為活動遙感監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外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查處機制。推動《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規程(試行)》盡早出臺。
在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方面,張玉軍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支持各地依托創建工作探索創新路徑模式,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好案例,共同打造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綜合性示范樣板。
張玉軍強調,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發現問題、交辦整改、監督執法、督察問責這條主線開展工作。(記者 向家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