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合合信息旗下啟信寶發布《科技企業地圖(全國篇)》報告,通過大數據量化評價方法,從技術創新、科技資質、研發實力、企業成長性與行業潛力五個大類維度,20+細分維度,洞悉全國以及重點城市科技企業的實力、分布和發展潛力。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快速提升,創新環境顯著改善,全國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制造業、信息傳輸和軟件服務等技術密集型企業;從地域分布上看,地域分布不均成顯著特征,當前我國科技企業主要分布在沿海以及中部地區,西南、西北地區的科技企業相對較少。
科技企業地域分布不均,長三角城市群成培育沃土 據國家科技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864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在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的同時,也體現我國科研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啟信寶從全國145萬家科技企業入手,以直觀的數據形式展現中國各省市的總體科創實力。報告顯示,我國科技型企業在地域分布上出現不均衡的情況,目前主要分布在沿海以及中部地區,西南、西北地區的企業相對較少。從數量上看,全國科技型企業分布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山東、四川、福建、安徽、河南。
沿海地區省市因經濟發展較快,政策引導力度大,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聚集,而融資能力的提升又反哺企業提高自身科技實力。啟信寶報告顯示,從2012至2021十年間,我國科技企業融資次數TOP5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廣州,總體上看長三角城市群企業融資環境較好,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
近幾年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進展順利,包括“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等不斷推進,使得科創產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因此,長三角城市群可被認為是我國科技企業培育的沃土,也是高成長科技企業優選的棲息區域。
創新環境決定成長周期,一家科技企業平均成長需4-7年 啟信寶報告顯示,一家科技企業從成立開始,成長到具備一定科技實力大致需要4到7年時間。不同城市的企業增長周期也有所不同,并且能反映出各個城市的整體科技創新環境不同。
按照企業科技實力的量化評分體系,啟信寶將全國科技企業劃分為5個等級(T1、T2、T3、T4、T5),分數越高,獲得的等級越高,表明企業的科技實力越強。以T4企業(在行業內表出的科創能力為良好)為例,該等級企業平均成長周期為6年,若一個城市的T4企業平均成長周期小于6年,說明該城市的科技創新環境較好,科技企業發展速度也較快。
而從報告可以看到,在T4企業總數大于1萬的城市中,蘇州的科技公司平均成長速度最快。2021年,蘇州的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前三,全市有16萬家工業企業,體系完備,預計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8%,較好體現了其創新活力和科創基因。
廣州緊隨其后拿下第二。據廣東省科技統計分析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廣州市2021年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數量、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等均位于全省第一。這些數據反映了廣州的經濟創新活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及大院大所集聚帶來的創新優勢。
最新科技實力榜單發布,高新企業數量超過30萬家 為鼓勵科技創新,國家也為企業提供了眾多支持和幫扶,將科技認定和政策支持相結合。目前,啟信寶已經涵蓋高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技術中心等20種以上的科技認定類名單數據,均來源于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等權威部門公布的名單。
從科技創新資質認定上看,截至2021年末,各類科技認定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高新企業數量最多,均達到30萬家以上。其次,全國專精特新企業有4萬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3萬家。高新企業因有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企業占比較高,TOP10省份中有7個省份達到80%以上,最少的也有近60%,這也表明高新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較強。
從上市公司科技實力上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4684家,其中深交所2576家,上交所2032家,北交所76家。在四個上市板塊中,科創板的整體科技實力最高,其次是創業板,滬深主板的企業創新能力分布相差不大。上市公司整體科技實力平均得分為83.2分,其中廣東和北京在上市企業數量以及科技創新水平方面表現突出;在自治區中,內蒙古的整體科技實力較強。
科技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與不斷加碼的扶持力度。而推動創新與生產的良性循環,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并誕生了如華為、京東方等具有頂尖科技實力的公司。這些企業在本土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構建“出海”布局,致力于將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帶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