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GX(Generation Cross, 跨代孿生)時代’,不再是過去單純借助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數字孿生”,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跟蹤城市發展歷史,并以此預測城市未來,這也是“時空AI”在面向未來智能城市建設中所需要攻克的方向。比如在城市抗震救災場景下,智能預測地震波到達的時間,提前八秒鐘通過網絡傳遞相應災情,就能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只有成功預測城市的明天,我們才能擁有更強大、更具韌性的城市?!?/p>
9月1日,上?!?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隆重召開。由維智科技、聯通(上海)共同主辦的2022WAIC分論壇“時空AI產業高峰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盛大啟幕。 圍繞“數智無界·元創未來”主題,本場論壇從技術研討、應用實戰和場景互動三大層面,同全球觀眾共同探討“時空AI”這一開啟城市元宇宙的重要技術引擎如何賦能城市智能決策中樞建設和未來虛實共生的城市元宇宙場景構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在論壇中以“用虛實共生增益數字未來”為主題,進一步探討了BIM、CIM以及AI加持下,以GX(Generation Cross, 跨代孿生)為代表的城市數字孿生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城市智能規劃應用,并向大家分享了團隊創作的“福元宇宙”城市數字交互場景。
以下是演講實錄:
早在2006年、2007年做上海世博會總籌劃時,IBM總裁曾來找過我,他們意向設計一個“智慧地球”館,當時我是不認同的,我的建議是做城市主題,后來在與同濟大學時任校長萬鋼的共同商議下,最后我們雙方各讓一半,就有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這就是現在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的起源,實際上這些全部是從上海世博會開始的。
上海世博會共有兩百多個場館,每個國家提交上來的方案和技術體系都是不一樣的,后來我要求所有國家的設計師都要建成BIM,我最終匯總構建成了世博會的CIM底板,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個CIM的名稱。
有了CIM的概念之后,AI也開始有了早期的介入,我們對整個平臺的構建主要給出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夠統籌管理所有的工程設施,包括建筑等;二是要管理所有動態的、流動的要素。其中AI技術能力的切入,幫助我們從數據角度解讀了非常多的信息。在整個世博會場館中,我們做到了對特定人群信息的識別,保障場館內觀眾的安全,人臉識別的大規模使用就是從世博會開始的,這也是首次針對規模化人流進行識別的應用。
在這中間有三項難度極高的技術挑戰:一是人群密度,當時的人流密度高達一平方公里要站39萬人,人群流動存在著極高的安全隱患,指揮中心需要大量的場景模擬。大家看到世博會到今天為止,每條走廊之間都是安全的封閉環。世博會中每一個場館、每一張門票的流動,每一個燈的用電都能夠進行數據追蹤,后來世博會結束后,我們才開始有了大數據、虛擬現實等稱呼。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充分了解整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并以此看到動態發展的城市未來,使得城市能夠被科學、精細化地管理,這才是城市數字孿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在建世博場地時,提出了“明日之城”的數字孿生試驗,這與工業領域的數字孿生是非常不一樣的,城市中蘊含文化,也從技術的角度上要超越孿生。因此我提出“GX”的理念,用AI幫助我們推演未來。
我們已經開始跨入城市數字孿生,不僅僅是城市空間的數字化,還有對城市內流動的人群、發生的事件的數字化。例如上海浦東,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里每小時、每一棟房屋、每一條道路的熱力圖,標識出熱建筑模、熱道路模,包括園區的精準模擬。一旦發生應急事件,我們能快速計算人群的最佳流動路線。
實際上城市中各大功能要素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哪些要素可以相融,哪些要素需要相互避讓,他們相互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鏈。我們將各行業大量的知識嵌入后,輔助城市的商業、經濟有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CBDB數據庫也大規模介入AI,讓機器學習高價值的城市空間運行,進而創造出數據驅動下的非常有價值的設計方案。目前我們在攻關厘米級城市數據,調用速度可達每分鐘540平方公里。
我們一直堅持“以數明律、形流相成”,用大數據知道城市規律以后再把它和流動、形態結合。通過形和流相互交織,掌握城市未來發展的規律和命運。我們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數據庫,并建設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全球智能城市網站,后來這也成為中國工程院和聯合國的合作網站。 我一直把這兩個網站作為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一直不斷向前推進。
“福元宇宙”是我們最近做的事情,這是在7月22日,福州“數字中國”大會開幕式上,我的方案叫“RAR(Reality+Augmented Reality)”方案,我后面的建筑都是真實的,但是這里面所有的虛擬現實都能和現實進行交互,其空間精度可達到厘米級。當人都可以穿過時,是能夠精準復合的。數字世界出現,實現兩岸輝映。
城市數字化不僅要孿生,還要讓我們看到它的歷史,更要能預測城市的明天,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強大、更具韌性的城市空間。謝謝大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