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最具有成長性、最能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的載體之一。醫藥產業關系國計民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全國醫藥產業發展迅猛,2021年1—10月,我國醫藥制藥業營業收入為23529.8億元,同比增長22.8%,醫藥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達到76.7%。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肆虐全球,中國醫藥產業也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局,并在變局中尋找新機探索新路。與此同時,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產業基礎,為我國推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醫藥強國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目前我國醫藥產業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其中包括中醫藥發展滯后、醫藥結構比重失調、科創能力不足、智能集聚效應差以及國際競爭力有待增強。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董事長趙超提交的議案是《關于進一步優化創新土壤建設醫藥強國的建議》。趙超指出,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總體發展良好,新藥尤其是“救命藥”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但在新藥研發轉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問題亟待突破:第一,新藥審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員數量和經驗不足,預算承壓不利于隊伍穩定和專業性提升;第二,醫保對醫藥創新的激勵引導不足,當前醫保集采推動藥品大幅降價,短期內雖可惠及患者,但長期需考慮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做好藥,好回報”的機制仍需完善。
趙超認為,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醫藥創新土壤,為進一步加強新藥研發轉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動建設“醫藥強國”;醫療衛生機構需要重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在醫療資源投入上要“軟硬兼施”,利用好數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國醫療整體供給能力;對中國感染科系的應急能力建設需要提高到戰略高度,實現防疫能力常態化,建設分布式傳染病報告數據共享網絡。
趙超表示,以政策改革推動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入市全程加速,激發藥品創新活力,增加創新藥可及性,切實解決人民的醫療用藥需求,是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向。他在今年全國兩會議案建議稿中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為審評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專家資源支持藥審人員培訓,包括穩定投入,擴充藥審中心人員隊伍,提升藥審整體專業能力和效能;落實專家咨詢委員會機制,建立境外審評專家咨詢渠道,就新藥臨床試驗、創新藥審批、優先審評等建立常態化咨詢渠道,整合國內外藥審專家資源,強化對藥審人員的培訓。
二是優化招采規則,合理確定醫保談判價格,包括合理規劃藥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質、無效”藥品、進一步促進仿制藥降價的同時,建議考慮藥品實際生產成本,合理確定采購價格。
三是針對創新藥,建議充分考慮藥品所處不同生命周期,給予一定的降價保護,以保護創新積極性;探索藥品準入由“邀約制”向“申報制”轉換,加快創新藥進入醫保。
四是新藥上市后,企業無需等待醫保談判時間窗口即可進行醫保申請,實現“企業滾動申請、醫保滾動評審、目錄時時更新”,使患者盡早用上臨床價值顯著的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