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10日電?題:江西:非遺“飛出”農村
新華社記者熊家林、劉楊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起來,就是最好的傳承”。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在農業大省江西的廣袤農村里,通過搭建產業鏈條、集群規模化發展、農旅結合引流等方式,古老的非遺正煥發新活力。
在江西省蓮花縣,當地名菜“蓮花血鴨”烹飪技藝被認定為省級非遺,廣受歡迎。
“以前農民桌上的家常菜,如今以預制菜的形式,跑冷鏈、進超市、上網店,俏得很。”57歲的非遺傳承人李國華說,為保證口味正宗,當地不僅出臺了“蓮花血鴨”地方標準,每年還會免費開設“蓮花血鴨”烹飪培訓課程,并舉辦烹飪技藝大賽,累計向外輸送了數百位“蓮花血鴨”烹飪師。
完備的產業鏈條是“蓮花血鴨”“飛出”大山的關鍵。“蓮花血鴨”自熱飯、拌粉、預制菜……在江西蓮花血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各類衍生產品琳瑯滿目。公司董事長顏彭保說,公司聯結了蓮花縣3個合作社、500多位農戶,每天要消化6000多羽蓮花麻鴨。在他小時候,父母要花費半小時做一盤“蓮花血鴨”,如今公司自動化生產線每小時能產出3000份。在智能化、全鏈條的加持下,“蓮花血鴨”從農村地頭直接銷往全國各地。
農村非遺在創新傳承中顯得愈發年輕、有朝氣,蓮花麻鴨、辣椒、茶油等原材料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產業。
“每年出欄2萬多羽麻鴨,我以前愁的是不知往哪賣,現在只愁規模跟不上。”蓮花縣高洲鄉黃天村養殖戶謝樹中說,隨著“蓮花血鴨”產業發展,麻鴨需求量越來越大。麻鴨售價也從每斤七八元漲到每斤十幾元。據統計,目前蓮花縣每年出欄100多萬羽蓮花麻鴨,當地養殖戶年均凈收入2萬元以上。
這是蓮花縣高洲鄉黃天村養殖戶謝樹中養殖的蓮花麻鴨。新華社記者劉楊 攝
集群規模化發展也是非遺從鄉土走向外界的橋梁之一。
初夏時節,萬物并秀。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澧田鎮枧田村村民李青家特別熱鬧,在李青的帶領下,10多名村民開始為制醬做準備。李青一邊清洗醬缽,一邊盤算:“去年光醬姜、醬蘿卜就賣了15萬斤左右,今年年景好、生意旺,村里種的6000斤蘿卜被預訂一空,得多買些原料。”
枧田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醬村”,產出的醬蘿卜、醬姜、陳皮、蜜茄合稱“和子四珍”,其制作技藝在2022年被評為國家“非遺工坊典型案例”。近年來,澧田鎮培植壯大非遺產業,連片打造特色醬村,形成集群效應,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統一挑選原料、統一生產加工、統一商標銷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
“舌尖上的非遺”不僅豐富著人們的味蕾,還鼓起了百姓的“腰包”。枧田、西陂兩個村600余戶村民中,七八成農戶以生產“和子四珍”為主業。截至2022年,“和子四珍”已成為初加工350萬公斤、成品160萬公斤、年總產值超3000萬元的致富產業。
有的地方還靠農旅結合走出非遺傳承新路。走進豐城市鐵路鎮洪州窯碗泥嶺非遺工坊,幾名師傅正認真細致忙著手里的活,揉泥、刻花、上釉……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鐵路鎮陂上村村民蔣佳麗說,她負責雕刻工藝,在這上班不僅離家近,每月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不比外出務工差。
非遺傳承人甘泰之介紹,洪州窯碗泥嶺被列為江西省3A級鄉村旅游點及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當地還建立了洪州窯青瓷傳承基地。碗泥嶺每年能吸引游客5萬人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