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廠房一共有4萬平方米,去年產值78億元,只有380名技術工人,平均每平方米廠房可以創造年產值近20萬元。”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南口產業園的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相關工作人員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廠房里有8個柔性工作中心,16條自動化產線,375臺全聯網生產設備,其中機器人150臺。”
9月27日,世界經濟論壇(WEF)正式發布新一期全球制造業領域“燈塔工廠”名單,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成功入選,成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獲認證的“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
工廠有了“智能大腦”
樁工機械作為重型裝備,其生產模式屬典型的離散制造,多品種、小批量、工藝復雜。生產過程中,更大的挑戰在于工件復雜,又大又重又長,170多種鉆桿中,最長的長達27米重達8噸。
走進今天的樁機工廠,機器人干得熱火朝天,一臺旋挖鉆機,7天就能交付,月產能是300臺。基于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平臺,生產制造要素實現全連接,整個工廠已成為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體”。
然而兩年前,這家工廠還不是這個樣子。當時,廠房里彌漫著刺鼻的焊接味和機器的轟鳴聲,800多名工人每天爬上爬下油污滿身,月產能只有150臺,生產周期高達30天。
4倍速的生產變革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工廠有一個“智能大腦”——FCC,即工廠控制中心,它也是整個工廠智能制造的核心。通過FCC,訂單可快速分解到每條柔性生產線,每個工作島,每臺設備,每個工人,實現從訂單到交付的全流程數據驅動。沿著數據流程,產品能夠“了解”自己被制造的全過程和細節。
智慧物流的實現,則交給了聰明的貨物搬運“飛毛腿”——AGV小車。
“大腦”高效分解任務,智慧工廠的“雙手”也在同步飛速運轉。在工廠內,基于5G+AR設備的“人機協同”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物料分揀、銷軸裝配等傳統勞累活、危險活不再需要人力操作,全部由機器人高效完成。在后臺,“根云平臺”也在日夜不停計算,它要根據工廠里3600多個數據采集點收集的工業大數據,為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機型、甚至每一把刀具等匹配最優參數,優化生產節拍。
把工匠經驗參數化
用三一重工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董明楷的話來說:“今天的樁機工廠就是一個腦子聰明、眼疾手快的工程師,實現了工匠精神與經驗的參數化與軟件化”。換言之,就是通過強大的人機協同,讓機器人AI學會熟練工人的技能手法,將工匠的經驗參數化。
以焊接為例,原來工廠里有400多名焊工,其中兩名焊工是“重點保護對象”,因為有一個焊口,只有他們才能完成。生產任務繁忙時,兩名工人必須加班加點,否則整個工廠都受到影響。現在,機器人將他們的技能參數化,高技能工匠給機器賦能,機器替代了勞動,這道焊接工序的產能,獲得了數十倍的增長。老工匠的技能,也通過機器傳承下來。
“燈塔工廠和傳統工廠相比,對于工人技能是否有新的要求?”針對《工人日報》記者的問題,三一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代晴華作了回答:“在去年‘燈塔工廠’建設的時候,我們啟動了一個很龐大的培訓計劃,不管是工人還是工地人員,都要學習機器人操作作業,為此在湖南長沙的三一工廠學院專門成立了機器人培訓基地。”
為了鼓勵工人學習機器人操作,企業制定了相關政策,學會機器人作業,不僅可以被獎勵1萬元,工資也可以漲一級,工人們學習機器人的熱情非常高。工人的技能學習熱情不僅使智能工廠的整體作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工人自己的職業通道也更多了,“我們會機器的人才被挖走了,也為社會貢獻了新的力量。”代晴華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