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第一次專題推進會,對2024年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進后,近期多個省市密集召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會議或國資相關工作會議,對下一步主要工作作出部署,“新質生產力”成為其中的高頻詞。
以改革為抓手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大工作任務之首。作為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國有企業必然要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挑大梁”。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企混改中心負責人朱昌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就必須抓住當下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來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而國有企業要在培養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挑大梁”,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要大力推進功能使命類改革,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過程中找到自身在公司治理、激勵機制方面存在的瓶頸,及時推進相應體制機制改革,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和體制機制,增強動態適應性,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良好的環境。
從此前國務院國資委明確的2024年功能使命類改革任務要點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聚焦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即適應功能使命類改革任務要求,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特別是要對國家亟需或緊缺的、具有較強基礎支撐作用的、正向外溢效應較大的領域,如“人工智能+”等,結合自身技術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決策納入發展規劃,加大投入,有力提高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其次,強化考核引導,提高內生動力。比如,針對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投入周期長、不確定性大、見效慢等特點,探索實施中長周期考核激勵。最后,寬容創新失敗,激勵放開手腳搞創新。
朱昌明認為,如果國有企業不能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那么,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將無從談起。
結合自身稟賦
錯位發展新質生產力
結合近期地方國資委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部署情況來看,在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大背景下,各地在結合自身稟賦基礎上,已把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比如,北京市國資委提出,要深入思考國資國企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突破的現實路徑,探索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首都國資國企實踐。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上海市國資委稱,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直接監管、委托監管、指導監管三個領域貫通聯動,為上海加快“五個中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其中,要持之以恒優化布局、盤活存量資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盤活用好存量土地、股權、基金等資產資源,促進老字號品牌創新發展,著力實現國有資本“三個集中”。遼寧省國資委明確,全省國資國企將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增強國企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貫通起來,以敢擔當、勇攻堅、善作為的作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從優化國有資本布局角度來看,為在壯大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廣州市國資委提出,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的作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聚力做強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搶占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在朱昌明看來,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貫穿于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主線。比如,“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更好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和產業環境;“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更好服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強化重點領域保障,更好支撐國家戰略安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安全環境和新型基礎設施;“圍繞完善監管服務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是打造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各地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方面各有優勢,這為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各地應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基礎上錯位發展各類產業,結合各地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和新質生產力。”朱昌明同時提醒,各地要高度警惕脫離實際以行政手段強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既要防止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哄而上、泡沫化,也要防止忽視傳統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本報記者 杜雨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