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
一、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尺度——科創者的自由度
(一)西南交大“三七開改革”的啟示——科創成果獲得自由
地處四川的西南交大被稱為科創的“小崗村”,其推出的《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定》(又稱“西南交大九條”)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三個轉變:一是將職務科技發明成果從過去“純粹國有”變為“國家和個人混合所有”,學校代表國家占三成,職務發明牽頭人和團隊占七成;二是把過去科技成果的“先轉化、后確權”變為“先確權、后轉化”;三是將過去成果轉化后科研人員的“被獎勵權”變成轉化前的“期權激勵”。通過這三個轉變,大大激發了科創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之中。
(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號樓的啟示——科創空間(室內)使用自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號樓始建于1943年,原計劃于二戰結束后拆除,但因校方放任科研人員在其中隨意打洞、布線、開窗、改裝等,使其成為科創的天堂,直到半個世紀后才拆除重建。據統計,在此期間,從這座建筑中走出了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50多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產生了數千項重大科創成果。因此,這座建筑也被譽為“擁有獨特的靈魂,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的大樓”。也就是說,讓科研人員充分享有科創空間的使用自由,可以激發其創造力。
(三)深圳科創綜合用地和浙江特色小鎮的啟示——科創用地自由
深圳和浙江是如何推動科創用地自由的?我們來看,當地政府對這塊科創用地列出一個負面清單,比如不能搞房地產開發、不能搞有損生態環境的制造業、不能搞有傷風化的產業等,除此以外,只要不突破能源消耗上限、不突破環境污染上限,其他基本上都可以做,而且由科創企業自主調整。這樣一來,政府就給予科創企業及人員充分的用地自由。深圳灣創業廣場和浙江云棲小鎮都是此類典范。
(四)美國硅谷車庫的啟示——科創主體設立自由
美國硅谷的一些大公司,如微軟、蘋果、谷歌等都是誕生于車庫的。例如,美國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史蒂夫·喬布斯就是在車庫開始創業的。但如果車庫只能用來停車,那么就沒有了這些企業誕生的土壤,也就沒有了美國硅谷。從這一啟示來看,我國科創企業普遍面臨三個難題和短板,即非法人機構設立難,自有住宅注冊公司難,融資和股權轉讓難。這些短板在有些地方越來越明顯,值得引起關注。
二、創新生態體系的中觀尺度——企業集群
企業集群是指企業作為主體在地理空間上相互發生作用,聚集起來一種特殊的板塊。當中小企業在地理空間上高度自由地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萌生一種共生的力量。這種共生的力量可以改善城市群的科創生態,并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企業集群,一般包括三種模式。第一種,無中心,也稱鳥群模式,這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普遍存在。第二種,虛中心,也稱硅谷模式,就是從某一大學或研究機構衍生出的許多小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聯系的創新綜合體。第三種,實中心,也稱豐田模式,是由一個龍頭企業為主導形成的。這樣看來,我國北部京津冀地區的大部分企業集群是實中心模式,中部長三角地區的大部分企業集群是虛中心模式,南部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部分企業集群是無中心模式。實際上,一個成熟的企業集群應該處于無中心模式。因為處于這種模式中的企業能夠自我進化,具有較強的融合、共生能力。
舉個例子。華強北企業集群為何能成為深圳的科創引擎?華強北盡管占地僅1.45平方公里,但是聚集了幾萬家企業、上百萬電子產品及零部件。也就是說,在華強北可以找到科技創新所需的幾乎全部電子零部件。任何科創成果都是現有的成熟組件創新組合的結果,這是一條基本的科創規律。一位美國科創人員曾感嘆,“在硅谷需要聯系兩個月的400個元器件,在華強北一天你就能全部找到。”而曾經的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也是如此。可見,這些企業集群發展曾經非常強勁。但是,這些為初創企業提供強大動力的電子零部件集散市場正在衰退。因為這些地方對知識產權不夠重視,被認為是“山寨工廠”。
那么,政府對企業集群能做些什么?任何企業集群都是有生命曲線的,從成長發展至頂峰然后衰退,但是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就可以迎來企業集群的“第二春”。因此,政府管理的一個重點就是補短板、接長板,包括為其植入“技術源”、設立科創基金、助招“科技特派員”、引入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人才公寓、完善質量保障機制等。
三、創新生態體系的宏觀尺度——科創環境
一個城市的科創環境好不好,要看它是不是能吸引高新技術企業,是否能集聚高端人才。那么,如何營造良好的科創環境?首先,政府要做對事情。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第22版)中,介紹了城市政府管理的重要職能,就是提供足量、優質的“公共品”來提高經濟效率和人居環境,并指出“公共品是指這樣一類商品:將該商品的效用擴展于他人的成本為零,無法排除他人參與共享”。那么,政府應該做什么?主要是對于三種市場失效的領域,即不完全競爭(自然壟斷)、外部性(污染)、公共品(供水、交通等),進行管理。
公共品,有普通公共品,如學校、醫院等,還有專用公共品,如博物館、科創機構等。這就是說,政府要加大對科創機構的支持力度。怎么做?構建科創生態系統。這涉及兩個關鍵“物種”,“平臺建造者”和“生態工程師”。而這兩個關鍵“物種”,在構建科創生態系統中可能是大型孵化器、科創加速器、頭部企業,也可能是科研機構。當然,當地政府也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就是要營造宜創、宜居的環境。
另外,數字政府要打造“四梁八柱”,積極為科創人員服務。有人認為,數字政府好像是關起門來搞數字化。這種看法是錯的。實際上,數字政府的核心就是做對做優為民服務的職能。建設精細化網格式管理系統、“一網通辦”“放管服”信息系統、公共資源信息化、城市安全核心公共品,這是“四梁”,是政府必須要做的;推進智慧安保、智慧環保、智慧水務、智慧交通、智慧園林綠化、智慧公共醫療、智慧公共教育、智慧能源,這是“八柱”。兩者結合,就是數字政府的“四梁八柱”。
打造數字政府的“四梁八柱”,使其變成為市民和科創人員服務的“開源”平臺,讓市民獲得重要的科創驅動資源。同時,這也意味著,政府要把為科創人員服務的那些職能數字化:一是提高自身服務的效能;二是便于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三是成為“開源”的平臺,因為只有“開源”才能讓創業初期的人員或企業獲得對科創有用的信息和數據資源,萌發出新的創新途徑、新的科創成果。
小結
第一,建議將城市群中的城市,無論大小,都定位為科創中心,各地政府要對科創生態系統進行多尺度監管。
第二,要建設國家級科創中心,就要營造國家級科創生態系統,為此,政府要給予科創人員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促進復雜的科創生態系統快速“生成”。
第三,創建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因此,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區域乃至全球一流的生活環境,建設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展等最優城市。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仇保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