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革開放之后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全球化職業經理人,吳岸自己說是趕上好時代,特別是在信息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潮流中,在多元的職業化工作經歷里感受良多,受益匪淺。
他總結自己職業生涯娓娓道來時,將這種受益歸結到嚴格的商業教育和多方面的企業培養與任職經驗。吳岸的職業生涯始于國內企業,而之后海外留學和跨國企業總部任職的經歷拓展了他心胸和視野,更在各類跨地區、跨領域和跨文化的經營實踐中培養出敏銳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創新力。他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管理挑戰時常表現得鎮定自若、游刃有余。他對創新與創業充滿熱情,尤為注重人才培養和組織發展。他表示,“所有的創新都是人做出來的。唯有匯聚創新與創業人才能產生創新與創業的成果。”多家海內外杰出企業長期的工作經歷,造就了他處事既有原則更善于平衡的領導風格。
與吳岸交談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與貫通。他既注重人文主義與科學精神的結合,也深諳躬身入局與超然物外的取舍。吳岸強調,每個人的職業人格都是多年歷練修成的,因人而異,難以復制;但他愿意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是源于一份感激之情。他說,一路走來自己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與啟發,因此,希望自己分享也能為其他人貢獻些價值。
國際視野與職業素養
上個八九十年代,一批國際知名企業來到中國,加入改革開放的大潮,他們參與中國日漸繁榮的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中國培養出了第一批具備國際視野和專業素養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吳岸在接受中企視訊訪談時回憶,在其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非常幸運地在IBM這樣真正具備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大熔爐,除了收獲業務領域基本訓練,比如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管理者所需要的判斷能力,更形成了全球領先的企業特有的職業化人格雛形。所謂“職業化人格”,首先體現在行為端正,也就是中國文化里強調的品行端正,“舉例來說,企業經營中面臨很多誘惑,有很多灰色區域,職業化人格的培養教會我們做事情要有原則和底線。”吳岸這樣解釋。
同時,這種職業化人格在管理理念上更多地強調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應該確立有高遠的目標,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以人的價值為本的定位,不僅體現在管理者自身管理實踐上的取舍平衡,更體現在對員工的尊重。吳岸回憶,他晉升為一名IBM的管理者,開啟職業經理人生涯的第一年,他的上司告訴他:一名好的經理人,在管理工作中,要發自內心地關注人,關注的重點不應僅僅是事,要考慮“人”的價值。多年來,他一直踐行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風格,培養和帶動身邊很多人。
全球拓展與相互融合
吳岸先后任職于IBM、惠普(HP)、飛利浦、華為及其他幾家高新技術公司,擔任中國、亞洲和歐洲等地區的高管。在這些世界500強企業一線摸爬滾打的歷練,讓他從不同角度思考全球化與本地化的關系,形成了他對全球化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認知。
談到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吳岸將其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之前,中國企業虛心取經,積極向國外學習;2000年后,中國企業羽翼漸豐,與不同國家的市場和企業同場競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啟了拓展之路;2010年后,中外企業變得“水乳交融”,深度的融合中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在跨國企業的中外業務已融合一體,難以分割。今天試圖將一家公司的本土業務和國際業務完全切割,是很困難的事情。”
吳岸是在他提及的全球化的第二個階段進入華為的,即便具有長期在國際化企業的經歷,但進入一家成長中的本土企業,對他來說仍然面臨著各方面巨大考驗。他之所以能經受這樣的考驗堅持下來,他說歸結于“雙子座的性格”,一方面是具備一種難得的“空杯”心態和好奇心。這種“好奇心”讓他執著地相信自己的理念的同時,先不去判斷對錯,而是觀察別人在做哪些不一樣的事,以及為什么要這么做。達成一種同理心的認同后,再與人溝通彌合認知上和意見上的差異。在華為工作的這段經歷,讓吳岸以一種由外向內尋找同理心和共識的出發點和積極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參與其成長,貢獻自己的價值。吳岸認為,全球化的核心在于學習。華為在學習過程中飛速成長,用先進的東西來武裝自己,而后,因地制宜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到華為上任之初,我常對我的同事們說”很羨慕你們,也很敬佩你們“。我的同事建議我把用詞改一下,不是‘你們’而是‘我們’。其實國際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統一,迅速地融為一體,并且具備足夠的同理心,設身處地去理解和接受對方的觀念,包括立場、觀點、方法。”他自己深切感受到這五年的經歷,留下了“虛懷若谷、和而不同”的烙印,至今令他心存感激。
創新破局與價值創造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全球化的步伐似乎有所放緩,吳岸認為,身處變局之中,企業面臨挫折與考驗,創新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破局的關鍵。作為企業管理再造的親歷者,提升國際化管理水平的實踐者,吳岸數十年不斷投入到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之中。他總結到,企業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看個體,也就是“人”,吳岸眼中具有創新特質的人才都是,某種程度上,離開舒適區的“叛逆者”。他認為這種叛逆不是徒有其表地懟天懟地,而是具備深刻的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墨守成規,善于思考和總結,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團隊所要具備創新能力,吳岸則比喻成球隊的隊員要隨時切換位置與角色,每個球員都要有能力在球場上組織下一次進攻。團隊成員的自我定位必須服務于全局,做到隨需應變,當然這種“變”要遵循前面提到的原則與底線。另外,團隊成員間的配合與賦能也極其重要。技術再先進,做出的產品再好,如果沒有優秀的銷售拓展市場和卓越的后臺運營交付,最終也無法將價值傳遞給客戶。只有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協同作戰才能實現創新發展。
創新的話題有很多的角度可以挖掘,參與了中企視訊周日晚8點頻道五期直播節目后,12月20日,吳岸再度走進直播間,就創新問題暢聊觀點。他發現創新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只關注眼前觸手可及的東西。作為一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學習者踐行者,吳岸強調,德魯克早就指出,創新要以客戶價值為導向,眼光放得盡量遠一些,聚焦于市場與客戶的需求,才能創造出客戶認可的新價值。
企業文化與創新基因
創新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往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基因里。在IBM工作七年,吳岸感受最深的是對“試錯”的包容。他的上司和前輩曾經提醒他,“一定要經歷一次失敗才能真正有所得。”多年后吳岸才真正明白經歷挫折的重要性,敢于面對失敗,這樣的經營者才有勇氣創新。
在吳岸心目中,理想的企業文化,首先是包容。他喜歡營造一種寬松的工作氛圍,認為包容的文化,有助釋放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吳岸向幾代人學習,一起成長進步,如今90后也已登上職業舞臺。他發現,60后、70后往往以團隊為先,而80后、90后更在乎個性的表達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談到如何看待企業帶給個人帶來的回報,吳岸說他更看重企業帶給自己知識方面的回報,因為,這與個人價值的提升直接相關。因此,他強調,企業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學習的氛圍。“這種學習的氛圍,是指每個人都要保留相當的好奇心,走入未知的世界進行探索。我們往往會以一些公眾人物為榜樣,實際上,身邊的普通人反而是我們極佳的學習對象。哪怕是你不喜歡的人,也有值得學習的亮點。”吳岸的經驗是,只要有心,工作生活里處處都能學到管理的真諦。
吳岸愛好非常廣泛,從文學到藝術,小說、電影、音樂,涉獵很廣。談論管理的時候,他喜歡用交響樂團的指揮與企業的管理者做類比。他喜歡看小說,特別是狄更斯的作品,“比如《遠大前程》、《雙城記》這些作品,對人在社會中如何安身立命等問題都有解答。文學作品有助于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兩難問題。”談到他受到歐美文化的熏陶,吳岸表示,他感興趣的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這方面的探索讓他受益匪淺。他的辦公室掛著一幅毛筆書法:“弘道養正”。
整個采訪過程,筆者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吳岸身上神奇地碰撞并融為一體。他說他樂意將這種融合的認識和體會分享給更多的管理者。他相信只有這樣,一群人才能在創新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