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21年3月,“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被寫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建設的重要內容。同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五個城市率先試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隨著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步伐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承擔更高層次的國家戰略使命,成為擴大內需、暢通雙循環的國際消費樞紐。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對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意義深遠。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三個重點目標
第一,“國際樞紐”目標。在新發展格局下,國際樞紐既是城市功能載體,也是城市戰略空間,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中舉足輕重。一方面,國際樞紐城市是全球消費資源的融通和配置中心,是區域乃至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管理中樞,也是全球交通、信息中心,在區域甚至國際舞臺有著重要影響力。另一方面,國際樞紐城市是國家與國家交往中有重要合作價值的關鍵地方,在地理區位上具有連接性,在戰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比如,作為消費供需高效對接的樞紐,國際樞紐城市可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國內國際市場順暢連接的樞紐,國際樞紐城市可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作為全球產品和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樞紐,國際樞紐城市有助于建設國際消費資源集成轉化高地,提升城市國際交往承載能力,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渠道。
第二,“消費空間”目標。消費市場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網和國際化的消費平臺可以完善國內有形市場,提供讓國際國內消費者均能滿意消費、舒適購物的環境,有利于保護國內無形市場。一是滿足消費主體需求。具有高消費能力的本土及國際消費者群體,對全球消費有著引領發展作用與帶動創新作用。二是提供消費客體供給。在城市產業分工體系下,發達的生產系統與強大的消費資源掌控力,能提供豐富的高品質消費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消費需求。三是形成消費環境支撐。穩定的制度環境、開放包容的市場和良好的消費治安,有利于支持消費高水平發展。
第三,“輻射中心”目標。以消費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強區域城市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聯動,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以周邊城市支撐和服務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一體化消費市場。這有利于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推動區域消費聯動發展,形成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區域協調發展良好態勢;有利于提升城市交通樞紐與商圈的通達度、融合度,形成高效暢通的區域一體化消費網絡;有利于加強城市間商產文旅緊密聯動,提升區域消費市場開放度,促進消費升級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圍繞三個目標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當前,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應緊緊圍繞打造國際樞紐、消費空間與輻射中心的核心目標,在國際知名度等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錨定發展方向,聚力六個維度。聚焦“國際知名度”、“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消費舒適度”、“政策引領度”六個維度,根據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動能,聯動城市群、消費圈發揮輻射作用,打造國際一流的消費中心城市。
首先,把握戰略定位。戰略定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決定了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把握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樞紐”、“輻射中心”的核心要義,著眼長遠均衡布局城市“消費空間”,提升城市消費能級,集聚更多市場資源,形成更強比較優勢,打造擴大引領新消費、促進產業高端化的新載體。其次,厘清功能定位。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對城市戰略發展起著深遠的促進作用。既要明確定位城市的主導功能,又要強化城市商貿消費、物流運輸與文化休閑等輔助功能,加強經貿聚集度,促進產業全面發展,提高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綜合能力。最后,找準市場定位。差異化市場與城市特色功能相結合,是打造特色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路徑。一方面,準確研判差異化的市場,加快消費市場提質升級,提升城市消費圈能級和國際化程度;另一方面,適度擴大消費市場,加強消費客群細分,掌握不同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針對性地扶持產品孵化,鼓勵品牌集聚與創新。
第二,優化消費結構,豐富消費體驗。注重消費“前端供應、中端服務、后端保障”三端協同,提高終端消費者體驗,釋放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潛力。
首先,抓好消費前端供給,提高消費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針對消費者全局觀念增強的特性,提質供給側結構改革,給傳統產品與服務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創新理念,引導消費追求從即時滿足轉向長期價值。其次,抓實消費中端效率,提升消費場景和環境的便捷性。依托數字經濟賦能新型消費、智慧物流,推進商產文旅與科技深入融合,擴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拓展智能購物、刷臉入園、自助住宿等技術的應用場景和范圍,構建更多便捷舒心的消費場景。最后,抓牢消費后端保障,提高消費經濟發展的穩健性。常態化開展市場監督,做實做細消費體驗質量保障工作,力求消除消費顧慮,延長消費時間,延展多次消費。
第三,暢通消費鏈條,拓展消費市場。構建集聚和吸引全球優質消費資源的重要承載地和優化配置全球資源的國際樞紐,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的風向標。
首先,深挖國內消費市場。壯大內需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旨。推進實物消費數字化升級,加快線上線下渠道融合,擴大信息消費,培育智慧產銷、智慧文旅、數字教育等消費新業態;發展綠色消費、縣鄉消費,做優首店經濟與夜經濟,推動商產文旅創新聯動,跨界融合打造便民生活圈,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其次,拓展國際消費市場。成熟的國際市場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有力保障。在鞏固國內市場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加快健全商品流通國際物流體系,暢通消費品全產業鏈條,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最后,暢通國內國際市場。立足新發展格局,深化“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促進消費市場內外聯通、資源共享,疏通國內國際消費前中后端堵點。
第四,完善消費政策,強化消費保障。出臺消費支持政策,筑牢消費增長的基礎,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護航新時代消費新發展。
首先,加強消費環境制度建設。落實減稅退稅降費等援企紓困政策,鼓勵金融系統減費讓利,促進供給保量提質,創造內需消費新增長點。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快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落實市場公平競爭規范,構筑更加規范、健康的消費環境。其次,破除限制消費障礙壁壘。簡政優化相關證照或證明辦理流程手續,突破行政藩籬和制度性障礙,有序破除重點服務消費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隱性壁壘,促進不同地區的行業標準、制度、政策協調統一。最后,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方案,健全消費標準體系,加大檢查和監督力度,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與重點服務領域質量監測,推動產品質量分級,完善制造標準體系與平臺經濟、冷鏈物流等領域服務標準;加快建成消費信用體系,培育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保障消費環境穩健運維。
(作者:黃慶華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向靜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周密系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經濟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