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里,每30秒下線一臺新車;潼南區尼古拉科技產業研究院中,大容量納米固態鈉離子電池進入試生產階段;梁平區賽美康公司GPP芯片生產項目正加速建設……行走在3月的巴渝大地,一幕幕火熱升騰的制造業圖景躍然眼前。
作為制造業重鎮,重慶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突出位置,錨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目標,從創新賦能、結構優化、數字化轉型等多個維度,系統性推進制造業重塑,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動能引發新產業
氣凝膠是國家基礎戰略性前沿新材料。在位于重慶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化學華陸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3條氣凝膠復合材料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公司黨支部書記韓志偉介紹,公司在長壽區布局建設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研發制造基地,目前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用,年產能規模5萬立方米,產品在石油化工、城市熱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廣泛應用。
長壽區錨定“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這一目標,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科技創新,現代化新材料產業體系初步成型。長壽區政協副主席、區經濟信息委主任劉興波介紹,該區目前已集聚新材料企業近200家。
重慶迭代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在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集群,高能級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速形成,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在重慶智翔金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抗體藥物研發中心,公司總經辦總監陳韻竹告訴記者,公司在全國擁有3個抗體藥物研發中心,建成抗體藥全產業鏈技術平臺,目前有9個前沿產品進入臨床試驗,其中1個產品加快申報上市,有望填補國內空白。如今,智翔金泰公司所在的重慶國際生物城已經入駐100多家生物醫藥產業鏈企業,在研創新藥物達53個。
前不久,總投資130億元的海辰儲能重慶制造基地項目在銅梁區投產,標志著重慶新型儲能產業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在項目帶動下,我們引進了江蘇厚生、河北興恒等9個配套項目,加速構建全鏈條產業集群,打造西部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新高地。”銅梁區經濟信息委主任陳瑜說。
高質效激發新技術
在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領域,快速運動物體高精度成像和智能化識別一直是業內難題。近日,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突破相關技術壁壘,推出了3D超高速線激光輪廓智能相機。公司董事長鄭道勤說,他們的創新性技術和產品在100多家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中得到應用。
重慶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一批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去年我們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311項、‘卡脖子’技術問題60項。超級智能汽車平臺SDA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實現突破。”重慶市科技局局長明炬說。
當前,重慶正聚力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快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金鳳實驗室是重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目前,實驗室已引進科研團隊40個,建成納米合成平臺等8個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平臺,取得多項全國首創的科技創新成果。”重慶金鳳實驗室副主任徐輝介紹,他們正圍繞“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診斷”核心任務,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促進生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跨界融合,全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
除了布局建設實驗室,重慶還積極創建輕金屬、衛星互聯網應用、頁巖氣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企業牽頭、產學研協同的17個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形成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4個國家高新區帶動、12個市級高新區支撐的發展格局。
數字技術賦能下,“重慶制造”加速邁向“重慶智造”。作為重慶工業大區,渝北區已建成了57個數字化車間。“經過數字化改造,公司人力成本降低30%,產能提升了3倍,能源利用率提升30%,產品合格率提升到99%。”重慶馳騁輕型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新活力帶來新生態
毫焦級高能量光纖激光器、新一代超距毫米波雷達、超算中心……重慶明月湖畔,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創新館展廳內,一大批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創新館之外,30平方公里的協同創新區里,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等50家科研院所聚集于此。
這些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科研院所為何在此匯聚?答案在于兩江協同創新區營造了“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我們堅持走‘科創+產業’發展道路,不斷完善共享平臺服務、科創服務、孵化育成服務等多個配套服務體系,打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連接通道,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產業創新高地。”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副總經理鄭驚說。
重慶積極營造協同高效、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動優質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
重慶璧山區打造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創新生態社區,為企業提供科研、孵化、中試、辦公等服務,構建起資源集聚、要素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閉環。璧山現代工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傅靜介紹:“創新生態社區目前與川渝20余所高校、33家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建立合作,成功孵化39家高科技企業,涵蓋智能制造、新能源技術等多個領域。” (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