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廣東全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占全國總量十分之一,繼續穩居全國第一,比2022年末凈增172.8萬戶,增長10.6%,增速為近5年最高。廣東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廣東大力實施經營主體培育計劃,著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指標持續向好。”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龔憲平表示,2023年,廣東先后出臺培育扶持個體工商戶“31條”、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51條”等系列措施以及發展壯大農村經營主體“31條”等一攬子政策,推進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精準幫扶,系統集成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扶持舉措。
廣東全面清理對個體工商戶在市場準入、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等方面存在歧視性規定的政策文件,抽查文件1.2萬余份,針對發現的問題,積極向政策制定機關提出整改意見。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各項培育扶持政策惠及個體工商戶246萬戶,較2022年提升近3倍,其中新增減稅降費、退稅緩稅共計761億元。尤其是在個體工商戶集中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推行“一照通行”改革,對關聯許可實行一次申請、并聯審批,提交材料精簡50%,審批周期壓縮70%。
同時,廣東持續深化企業開辦改革,推動將企業登記5個環節,即照、章、稅、保(員工參保登記)、金(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壓縮為1個,企業開辦時間從35天壓縮到1個工作日以內。廣東還試點“一照通行”改革,實現重點經營許可事項與營業執照合并辦理,證照信息“一碼展示”,辦證業務量占85%以上,投資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持續激發全社會興辦企業熱情。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登記在冊“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257.7萬戶,占企業總量的32.9%,較2022年末增長13.9%;全省登記在冊制造業企業86.1萬戶,同比增長5.6%,新登記制造業企業9.1萬戶,同比增長10.9%。2023年以來,廣東傳統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升級,制造業企業快速增長。
目前,廣東正在打造的20個戰略性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40%。2023年前11個月,廣東工業投資增速高達23.0%,投資者對廣東制造業發展的信心由此可見。
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挺進縱深”的過程中,廣東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作為外資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廣東省港澳資法人企業達9.6萬戶,同比增長15.5%;新登記港澳資法人企業0.8萬戶,同比增長64.4%。
這些離不開大灣區持續推進“軟聯通”的付出。為進一步提升投資興業便利化水平,廣東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監管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化登記確認制改革,推行登記注冊“灣區通辦”,施行“跨境通辦、一地兩注”,試點香港投資者簡化版公證文書電子化流轉,實現港資企業全程電子化登記,便利灣區投資興業,大灣區9市每千人擁有企業87戶,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企業總量、外資企業總量、民營經濟主體均居全國第一。龔憲平表示,這些成果不僅是廣東持續塑造更優營商環境的力證,也是廣東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信心所在。
未來,廣東還將繼續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2023年1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廣東在清除隱性壁壘、優化再造審批流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重點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讓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為金字招牌。(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