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房山區政務服務中心,北京某商貿公司負責人尉先生僅用一天時間,就領取到了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全市首次實現“市場主體登記與衛生行政許可”聯辦;豐臺區市民張文近期通過“北京市企業服務e窗通平臺”,提交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聯辦申請。相關數據同步推送到主體登記審批系統和食品行政許可系統,豐臺區市場監管局僅用10分鐘就完成了企業登記注冊審批,食品經營許可同步審批辦理完成。
8月29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獲悉,今年以來,該局按照創新試點改革任務和優化營商環境5.0政策要求,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登記注冊便利化模式,為市場主體“自由出生”、規范健康成長、有序退出營造便捷規范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今年1-7月,北京市新設市場主體15.03萬戶,同比增長3.37%。
據北京市發改委統計,2017年以來,北京市先后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率先行動改革實施方案、三年行動計劃和1.0-5.0營商環境系列改革政策,5版方案迭代推出1034項改革舉措,集中力量破解企業關鍵難點問題。5年來,北京市營商環境實現了從跟跑摸索到領先示范的轉變,在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北京市綜合排名連續三年成績優異,并探索出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北京經驗”。
8月30日,在海淀區政務服務大廳,一企業代表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念東同志手中接過北京市第一張加載“市場主體身份碼”的營業執照。?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最快10分鐘,證照拿到手
不用再跑兩個辦事窗口,無需重復提交兩次材料,一次領齊所需證照,去年10月30日,北京正式開始試點“證照聯辦”,豐臺區成為全市的先行試點。
當天一大早,北京鑫鮮全時科技有限公司王先生就來到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e窗通平臺”提交了“證照聯辦”申請,短短10分鐘后,他就同時領到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以前得跑好幾次,材料得提交兩遍,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輪流審批。現在方便了,填報一次,證照全拿到手了。”王先生沒想到,自己所在的公司成為了全市第一家通過線上辦理“證照聯辦”業務并一次性拿到所需證照的企業。
“全生命周期首先是要‘生得下’,我們創建了開辦的快車道。”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在全國首推登記告知承諾制,對所有類型的市場主體實現了“全覆蓋”,充分尊重了市場主體自治權和決策權,同時也提高了效率,登記審批效率平均提升60%,企業設立最快可在10分鐘內完成審核。依托“e窗通”平臺,實現全部填報事項數據化,各類市場主體均可采用全程無紙電子化方式在線申請開辦業務。目前全程網辦率超過95%。
2017年,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北京開辦一家企業,需要7個環節,歷時24天。
新速度是如何“簡”出來的?“我們在‘減環節、壓時間、降成本’三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上述負責人說,“減環節”方面,取消了名稱預先核準,實行“名稱自主申報”,原則是“非禁即入”。另外,以前申請營業執照、領用發票、員工登記和銀行開戶等事項要分散在好幾個平臺,填報好幾回,現在用“e窗通”這個平臺一次性填報,“1個環節”就能解決問題。
“壓時間”方面,一是數字賦能,用“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二是推行主體告知承諾制,實現“即時辦”。截至目前,全市96%以上的登記注冊業務通過信用承諾制辦理。
最后是“降成本”,原先新辦企業都是紙質營業執照和實物印章,現在企業可免費獲得電子執照,同時免費獲得一套電子印章,實現執照、印章、發票“三大件”電子化全覆蓋。
北京發出第一張加載“市場主體身份碼”的營業執照,社會公眾通過掃描營業執照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該企業的執照信息和“一照多址”信息。?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
日常經營“無事不擾”,監管“無處不在”
全生命周期第二個是要“活得好”。一方面,通過市政府質量管理獎來激勵企業做好質量管理,實施首都標準化戰略補助資金政策,幫扶企業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搭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有效解決企業長期受多頭執法、重復檢查的困擾。
北京市探索以“場景應用”為抓手,運用風險、信用、科技等各類監管方式,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
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39個部門、792個行政檢查事項已納入雙隨機抽查清單,涉企檢查事項覆蓋率超過90%。推進常態化跨部門聯合抽查,對32個部門、47個領域的59個事項開展聯合抽查,今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736批次,檢查企業2.51萬戶次。
率先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全市統一的4等9級信用評價標準,完成169萬家企業公共信用綜合評價。不斷完善“風險+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讓監管實現“無事不擾”“無處不在”。例如,在職業培訓領域對培訓機構開展“風險+信用”評估,對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將現場檢查次數由平均每兩個月一次,調整為除特殊情況外每兩年開展一次聯合檢查,大幅減少檢查次數。積極開展非現場監管,在食品、特種設備、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等領域,運用視頻圖像、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行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監管,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
同時,創新實施場景化綜合監管措施。從企業視角出發制定“一業一冊(綜合監管合規手冊)”,將復雜難懂的法律法規轉換成企業看得懂、易理解的執法規范,促進企業合規經營。
北京市還推行“柔性監管”,對情節顯著輕微或者沒有明顯社會危害的,可以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自2020年《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以來,截至2022年6月底,北京市市場監管系統作出不予處罰決定2520件,免罰總額達9000余萬元。
實施除名標記制度,開辟主體退出新渠道
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是打造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便利化的重要一環。“為破解企業‘退出難’的問題,我們優化簡易注銷的流程,同時將企業簡易注銷的公告期從45日縮短到20日,并擴大簡易注銷程序的適用范圍。同時,建立除名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多元化市場退出渠道。”上述負責人說。
據介紹,存在如下兩種情形的市場主體可以進行除名標記:一種是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撤銷設立登記,滿6個月未辦理清算組公告的;另一種是未申請注銷登記、市場主體處于開業狀態,因未按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被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滿兩年且近兩年未申報納稅的。
記者了解到,簡易注銷登記實施前,辦理企業注銷需要提供《企業注銷登記申請書》、決定注銷文件、經確認的清算報告、注銷公告報紙樣張、清算組備案證明、營業執照正副本等整六大類材料,企業普遍吐槽“手續多、成本高、退市繁瑣、注銷難”。
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中,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進一步完善簡易注銷制度,一方面將簡易注銷登記的適用范圍拓展至未發生債權債務或已將債權債務清償完結的所有市場主體;另一方面,北京完善承諾機制,明確市場主體在申請簡易注銷登記時,不應存在未結清清償費用、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用、法定補償金、應繳納稅款(滯納金、罰款)等債權債務,全體投資人應當書面承諾對上述情況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企業簡易注銷公告期由原來的45日縮短到20日,依托“注銷一體化”平臺,實現與稅務等部門注銷信息的實時校驗和共享,企業通過“e窗通”一站式辦理注銷。今年1-6月,通過簡易注銷方式注銷企業2.41萬戶。
為我國營商環境改善貢獻“北京經驗”
2017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5年來,北京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落實,實現三個轉變——從“政府端菜”向“企業點菜”轉變,從政府部門“各自為戰”向“協同作戰”轉變,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共治”轉變。
堅持“頂層設計+壓茬推進”的改革模式,北京市先后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率先行動改革實施方案、三年行動計劃和“1.0”至“5.0”營商環境系列改革政策、1034項政策措施,集中力量破解企業關鍵難點問題,并在商事制度、行政審批、投資建設、政務服務、監管執法、外資外貿等領域開展積極探索。特別是2021年9月,北京市率先出臺首個省級“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劃,提出未來5年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體系,推動營商環境整體躍升。
在重點領域改革中,市場環境更加公開透明。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按照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審批改告知承諾、簡化審批等方式,大力推進涉及北京市351個事項的“證照分離”改革。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行政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成本高等問題,大刀闊斧再造審批流程,5年來,在企業開辦、辦理建筑許可、不動產登記等領域,共壓減審批環節42個、壓縮審批時間656天。
比如,在投資建設領域,北京探索建立了基于風險的分級分類審批模式,按照無風險項目“非禁免批”,低風險項目“簡化審批”,一般風險項目“告知承諾”,高風險項目“嚴格審批”等4類方式推進相應改革。超2500個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通過“一站通”網上平臺辦理,企業僅需“一表受理”、質量檢查、竣工驗收、不動產登記等4個環節即可辦結,全流程辦理時間由2017年的208天壓縮至14天。
同時,北京構建起“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多驗合一”的高效審批模式,14個審批部門的244項審批服務事項壓減一半以上。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5年來,北京實施重點領域一系列突破性改革,僅由于營商環境改革措施的出臺,就直接減少企業經營成本約60億元。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世行評價中,我國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排名前十的經濟體,北京市為實現我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共有80多項改革措施被世行采納,33個精簡審批環節被認可,壓縮審批時間349.5天,環節壓縮了33%,時間壓減了64%。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保護中小投資者、執行合同等5個指標進入全球前30名。登記財產環節及時間、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等24項子指標超過OECD高收入國家水平。(新京報記者?陳琳)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