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北京、河北、黑龍江、吉林等多地遭受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大暴雨襲擊,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秋糧生產是否受到影響,糧食能否穩定供應,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些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和國際糧食資源掌控能力持續增強,糧食供應鏈在應對重大風險方面顯示出較強韌性,有能力保障“米袋子”安全。
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關鍵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產得出、供得上。今年,極端天氣給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不過近年來我國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抵御極端災害天氣的能力不斷增強。夏糧生產克服“爛場雨”的影響,產量略減,仍居歷史第二高位;早稻生產克服連續陰雨天氣、高溫干旱天氣的輪番“蹂躪”,有望獲得豐產豐收。秋糧在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遭遇極端高溫、暴雨洪澇災害侵襲,再加上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可能進入我國東北地區,農業防汛救災形勢嚴峻。農業農村部啟動100天奪秋糧豐收行動,派出400多名干部和專家分赴27個秋糧生產省份指導防災減災、單產提升、秋糧田管。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兩次下達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合計11.64億元,支持受災地區抓緊開展農業防汛救災及災后農業生產恢復等相關工作。這些措施有助于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確保秋糧豐收。
要提高糧食儲備能力,確保國家在關鍵時刻調得動、用得上。我國已經建立起與大國地位相符的糧食儲備體系,防范和化解風險挑戰的能力不斷提升。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以上;各類糧食企業庫存處于較高水平,部分企業商品庫存較前些年明顯增加;城鄉居民憂患意識增強,家庭儲糧水平不斷提升。從目前來看,全社會儲糧層次更加豐富,國家糧食調控基礎更加堅實,保障供應更加有力。
要增強糧食應急保供能力,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依靠國內產能和儲備能吃得飽、挺得過。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糧食應急供應保障能力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完善,應急保障中心和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應急儲運、加工、配送、供應能力穩步提升,有能力確保重大突發緊急事件發生時的糧油供應。在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軍糧供應辦公室迅速啟動應急保障機制,北京、河北、黑龍江、吉林等省份軍糧系統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確保救災部隊和災區群眾糧食應急保障。
要不斷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確保糧食買得到、運得進。當前,黑海糧食運輸協議擱淺、印度禁止大米出口政策給全球糧食供應帶來嚴峻挑戰,難免影響我國糧食進口穩定性。我國一直致力于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地和品種多元化,降低糧食進口過于集中帶來的安全風險。我國糧食進口以飼料糧為主,玉米、小麥和大米主要用作飼料。從來源地看,以前我國玉米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和烏克蘭,現在開辟了巴西、南非的渠道,特別是從巴西進口玉米大幅增加,進一步降低對美國、烏克蘭的依賴。從進口品種看,受全球大米價格上漲以及印度禁止大米出口政策影響,今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大幅下降,但小麥大幅增加,能夠有效對沖大米進口量下降給飼料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
糧食穩定供應涉及產購儲加銷各個環節,從田間到餐桌,從國內到國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影響糧食穩定供應。我國應堅持底線意識,未雨綢繆,以底線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圍繞各個環節綜合施策,推動全鏈條協同保障,強化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確保糧食面積、產量不掉下來,糧食供給、市場不出問題,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