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id="j7xcw"><thead id="j7xcw"></thead></u>

    <wbr id="j7xcw"><table id="j7xcw"><button id="j7xcw"></button></table></wbr>
    <u id="j7xcw"></u>

      1. <wbr id="j7xcw"></wbr>
        <input id="j7xcw"></input>

        中國企業報集團主管主辦

        中國企業信息交流平臺

        微博 微信

        吉林問糧——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記

        2021-07-19 11:09 來源:經濟日報 次閱讀
         
        吉林問糧——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記

        hmn.jpg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一年來,吉林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

          黑土地沃野千里,青紗帳一望無際。這里是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是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這里不僅盛產糧食,而且盛產產糧大縣,這就是吉林。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吉林都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糧食大省——糧食人均商品量全國第一,人均調出量全國第一,全國產糧大縣前三名均出自吉林。還有,糧食總產量全國第五,單產全國第四,年調出量全國前三。得天獨厚的黑土地,勤勞樸實的種糧人,還有勇于創新的現代農業探索,讓吉林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中,吉林頗具代表性。6月中旬,經濟日報記者深入吉林省調研,走訪了8個市縣,探尋糧食大省保糧強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糧食連年豐收,黑土地卻在變瘦變薄,該怎樣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根筷子會發芽,栽塊柴禾也開花。”這首在東北平原廣泛流傳的歌謠,透露出人們對黑土地肥力的由衷贊美。

          黑土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至400年,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糧食總產量不斷上臺階。然而,由于用養脫節,黑土地逐年“透支”,土層變薄變硬變瘦。

          四平市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鏑常年與土地打交道,對于黑土地的變化最清楚。“前些年,不下肥是真不得糧。”更讓他發愁的是,春天一刮風,漫天塵土,表土一下子就刮沒了。下雨的時候,奔著壟溝淌的水把黑土沖跑了。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過幾十年,黑土地恐怕就要消失,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保護黑土地刻不容緩!一種適合黑土地的新技術在梨樹應運而生——保護性耕作技術。誰能想到,這個新技術得到了總書記的肯定。2020年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當時,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就站在總書記身邊,梨樹模式來自他和他的團隊多年的研究與推廣。聽到這番話,他非常激動,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梨樹模式好在哪兒?記者來到梨樹時,恰逢幾場雨水過后,地里玉米拔節吐綠,長勢喜人。在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的地里,碎秸稈竟然橫七豎八躺在地里,看起來有些臟亂,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臟地”。王貴滿扒拉著地上的秸稈對記者說,這正是梨樹模式的秘密。他用手摳開了一些尚未腐爛的秸稈,下面的土壤黝黑發亮而且潮濕。

          “梨樹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稈覆蓋的情況下,直接免耕播種,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擾動次數,解決傳統耕作制度帶來的用養脫節問題。”王貴滿說。

          “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墑作用,秸稈腐爛后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松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就能抗倒伏。”吉林省副省長韓福春談到梨樹模式時這樣介紹。

          習慣了傳統壟作,喜歡把土地打理得不見草刺兒的張文鏑,很快就嘗到了“臟地”的甜頭,保護性耕作甜在“一增一減”之間。

          增的是產量。最近幾年,東北地區的春旱和伏旱頻發,保護性耕作穩產增產的效果更加顯現。“最明顯的是,不管春季咋旱,一次性拿全苗沒問題。”2020年,盡管遭遇3場臺風,張文鏑每坰(1坰=15畝)地平均產玉米26000多斤。

          據王貴滿測算,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正常年份每坰地要比傳統壟作增產5%—10%,遇上嚴重干旱,增產還要更多。

          減的是生產環節和成本。“過去的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工序現在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動用農機具次數少了,油錢、工錢也就省了。”張文鏑邊聊邊算賬,僅減少農機進地這塊每年每坰地就能省下至少五六百元。

          產量增、成本減,再加上750元的保護性耕作補貼,張文鏑每坰地增收2000多元。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何宇鵬表示,梨樹縣從2007年起,探索黑土地保護性利用方式,經過多年實踐,發展出土地保護和農業開發兼容的“梨樹模式”,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保障糧食安全積累了寶貴經驗。

          資源稟賦不一、氣候條件不同,吉林各地采取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也不盡相同。

          當地處黑土地腹地的梨樹實施免少耕技術時,公主嶺市則針對當地的黃黏性土壤探索了秸稈深翻技術。秋季玉米收獲后,將秸稈粉碎覆蓋地表,采用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的翻轉犁進行深翻作業,深度達到30厘米,不僅增加了土地的有機質,還緩解了土地板結。公主嶺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凡強表示,公主嶺市今年深翻面積達到22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50萬畝,比去年增加20%以上。

          目前,吉林省已經初步構建了“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土培肥”的黑土地保護路徑,探索形成秸稈條帶覆蓋還田、秸稈全量深翻還田、秸稈高留茬寬窄行休閑種植、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十大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2800余萬畝。

          保護黑土地使命在肩,吉林擊鼓催征。談到省里對分區施策、綜合治理、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作出的安排部署,韓福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黨中央作出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為吉林全面開展黑土地保護提供了重要機遇。到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將實現全覆蓋,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達到4000萬畝,糧食產量將邁上800億斤新臺階。”

          藏糧于地,吉林還在下另外一盤棋,就是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扶弱培強,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重點在30個產糧大縣集中布局,系統推進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等工程,力爭今年創建5個以上示范區。到2025年,全省將建成5000萬畝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科研基礎“薄”、企業創新“弱”,如何振興種業保障糧食安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

          種業攻關,吉林不甘落后。在吉林省鴻翔農業集團鴻翔種業公司實驗室,記者見到了各式各樣的玉米種子,有包衣的單粒玉米,有整穗的玉米,有成袋的玉米育種材料。“我們是國內玉米種業里銷售額排名第二的企業,在吉林推廣面積占比26%,在寧夏占比26%,在山西占比21%……近5年全國累計推廣約7300多萬畝,為農民增產糧食約58億斤。”公司總經理賀偉說。成立于2000年的鴻翔種業,聚焦玉米新品種研發,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投入市場的品種達69個。

          “如今,國產玉米種子按粒賣,適合精細化定量播種。”吉林玉米種子曾面臨國外品種的競爭壓力。吉林省農科院玉米所所長劉文國回憶,在本世紀最初10年,我國種業剛起步,恰逢跨國種業公司全球擴張。國外種子席卷而來,撼動著國內種業市場。美國先鋒公司在我國市場推出“先玉335”,開創了單粒播種的先河,且適宜機械化播種,高峰時推廣面積達4000萬畝。

          中國玉米種業人攻堅克難。經過多年努力,國內種企的品種在總體指標上超過了美國“先玉335”,我國玉米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1%。在吉林省,鴻翔的“翔玉998”品種2017年取代了“先玉335”。這一品種被原農業部評為北方玉米主導品種,并于2019年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在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永林看來,糧食總產每上一個新臺階,都與優良新品種推廣應用有關。然而,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少,育種效率低是種業的難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吉林發展種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科研基礎薄,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尚未建立起選育、繁育、推廣一體化模式;推廣率低,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限,突破性自育新品種匱乏。

          吉林種業面臨的挑戰也是全國種業的共性問題,而吉林的探索則代表著全國種業打翻身仗的清晰戰略。在吉林,育種的主力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擁有先進的育種人才、材料和手段,是全國省級農科院里的佼佼者。“過去5年間,在吉林省發布的農業主導品種中,省農科院選育品種占21.7%,在發布的農業主推技術中,占比57.4%。”吉林省農科院院長董英山說,近年來,該院選育出玉米品種“吉單66”,具有宜精播、脫水快的特點,是我國首個審定適宜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種;選育出優良食味水稻品種“吉粳816”,肥料利用率高、米質優、食味好,是吉林省通過審定的第一個優良食味圓粒香型水稻品種;選育出大豆品種“吉育202”,是全國大豆審定品種中油分含量最高的。

          吉林省農科院的一系列成果并非偶然,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認為,原因在于其較好地解決了種業創新的癥結。長期以來,我國育種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論文、課題為導向,而發達國家則是企業化育種,以市場、農戶為導向。過去,科研單位悶頭搞育種、種子企業只負責推廣,這是困擾中國種業的科研、生產“兩張皮”難題。如今,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最現實路徑是鼓勵科企合作,讓科研人員為企業育種。

          在吉林省,不僅是科研院所、育種企業,一些糧食加工企業也成立了育種機構,發力新品種培育。

          糧食加工企業為何也要育種?松糧集團市場銷售總監苗雨的回答是“以糧帶種、以種促優”八個字。為引進和研發適合企業的好品種,松糧集團成立了水稻研究所,并建設了試驗示范基地。

          育種的關鍵是育種材料和人才。松糧集團既舍得投入,也懂得合作。2019年6月,水稻專家陳溫福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松糧集團。院士工作站主要聚焦水稻特色品種培育。同時,與省內外水稻研究院所開展合作,引進了300余個優質品種。目前,松糧集團水稻研究所已擁有13個優良稻種知識產權,3000多個品種或育種材料落戶其“北方粳稻種子硅谷”試驗示范基地。

          數據顯示,目前吉林省持證種子企業達304家,資產總額超120億元,擁有鴻翔、吉農高新等6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企業年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8%以上。同時,更新換代能力不斷加快。2020年,推廣5000畝以上的玉米、水稻、大豆品種總數780個,比2015年增長58%。目前,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農民老齡化,務農兼業化,如今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創新完善農業經營體系?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談及種糧,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孤家子村黨支部書記陳玉華有很多話說,“最大的感受是種糧人口在老齡化”。孤家子村在冊人口有2800人,實際全年居住的不到一半,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男性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合作社應運而生,社員從5名發展到103名,累計分紅196萬元。全村約有600公頃耕地,其中200公頃由農民交給合作社經營。”陳玉華的另一個身份是弘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稻米加工企業華瑞米業負責人。

          “流轉土地每公頃租金前兩年是七八千元,今年漲到了1萬元。對比種菜,種糧收益比較穩定,但想賺大錢也難,利潤主要靠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陳玉華說,眼下全村種地有3個“三分之一”現象:三分之一由農民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形成了華瑞米業的種植基地;三分之一農民零散交給農機戶、形成了單戶3公頃至5公頃的經營規模;三分之一選擇自己耕種,是典型的傳統農戶。米業企業的出路是要有自己的穩定基地,陳玉華還想擴大流轉面積。

          就在孤家子村,70歲的村民祝家庫種了1坰地,眼下剛剛做了追肥。“現在機械化程度高,種田沒有那么苦了,就當是鍛煉身體。”祝家庫去年秋天收獲了1.8萬斤稻谷,今年5月份已經全部賣出,毛收入有2.3萬多元。“我種的是超級稻,單產高,好管理。之所以選擇自己種不往外流轉,是因為年紀大了沒法外出打工,自己閑著也是閑著。”祝家庫的話很樸實,“農民種地算賬是零錢湊整錢,單個農戶種糧成本大概是每公頃8000元,不計算自己的人工,也沒有流轉租金,算下來,每公頃收益比流轉給別人的租金要高3000元。另外,國家種糧補貼直接打到卡里。”

          種水稻如此,玉米又如何呢?在公主嶺市環嶺街道土城子村,記者見到了志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志和。合作社有大型機械13臺,配套農機具45臺套,設備總投入242萬元。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經過幾年的發展,社員由105戶增加到205戶,營業收入從80萬元增長到500萬元。“算純利潤的話,成立當年虧損5.8萬元,2017年扭虧,去年盈利48萬元。前期的投入都收回了,今后發展就穩了。”劉志和說。

          自2018年以來,志和合作社每年都流轉土地1000畝以上,托管土地2500畝以上,總計超過全村現有土地的70%。劉志和總結,合作社有3種經營服務模式:一是以土地入股,每畝地為一股,按玉米收入扣除成本,統一分紅。二是自有土地按市場價流轉,種糧補貼由土地承包者所有。三是托管土地,合作社提供生產資料從種到賣全程服務,費用也可以墊付,待玉米賣掉后結賬。從農戶的風險來說,土地入股最大,土地托管其次,土地流轉最小。從實際面積來說,農民選擇入股的最少,托管的最多。

          吉林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新動向也反映出全國農業經營體系的探索過程。最初,農民抱團成立合作社,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如今,全國農民合作社達225萬家,在數量上已能基本滿足需要。但是,問題也逐漸顯現:首先是土地租金成本逐年上漲,很多地塊也不適合流轉;其次是合作社發展質量也參差不齊,帶動農戶的潛力需要挖掘。

          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考察吉林時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業綜合經營效益。要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

          此后,吉林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試點。在全國率先出臺《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將農民合作社發展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截至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到8.2萬個,比2015年增長33%,農戶入社率39.4%以上,帶動成員111.8萬人。

          一些學成本事回到農村的年輕人,為黑土地帶來新理念新希望。昌邑區土城子鄉油坊村黨支部書記韓興旺是一名“80后”,畢業后在糧食相關行業工作。經過幾年摸索,于2014年成立吉林市東籬田園農場。目前,農場已經實現農業種植全程機械化,建成了可視農業體系、產品可追溯體系,與吉林市61家中小學簽訂放心大米訂單供應合同,帶動當地農戶種糧增收。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鳳春說,小農戶生產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仍將存在,吉林抓主體培育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一方面,突出抓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兩大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推廣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模式,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向市場信息、科技服務、加工營銷等拓展。

          糧食生產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加上種植成本不斷攀升,如何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

          在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記者見到村民麻鋼英時她正準備去上班。她是吉林市東福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保管員和統計員,同時,她和家人還包下8坰稻田,也就是120畝地。以前,她和丈夫起早貪黑種6畝地,這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現在,她從村里水稻種植公司承包的這8坰地,從播種到施肥,從田間管理再到收割,只需一個電話,種植公司就全安排了。用她自己的話說,“背著手就把這8坰地種了”,還有時間在企業掙工資,種地反而成了兼職。從6畝地到8坰地,麻鋼英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工資性收入、土地租金,再加上土地轉包收入,粗算下來,麻鋼英家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麻鋼英開心地對記者說:“我對現在的生活可知足了!”

          大荒地村村民都跟麻鋼英家差不多。全村土地都流轉給了當地企業東福米業,由東福米業對流轉后的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土地流轉給企業后,騰出手的農民并沒有閑下來,他們就地就業,成了產業工人。村企合一模式讓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加速推進,所產大米馳名全國,富了一方農民。

          對于農民來說,種糧除了保障口糧外,還是謀生的手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要保護全國2億多農戶種糧積極性,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今年以來,國內糧價高位運行,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提高。然而,糧價上漲,種糧成本也跟著猛漲。眼瞅著尿素價格從開春的2100元/噸左右漲到6月中下旬的2860元/噸,榆樹市恩育鄉茂施農資經銷處負責人馬佐福有些看不懂了,當農民忙著給玉米追肥時,他店里卻沒有一袋尿素。“干脆不賣了,價太高不好賣,一旦明年價格掉下來,囤在手里的每袋肥得賠好幾十元。”

          糧食一朵花,全靠肥當家。馬佐福可以不賣尿素,種糧農民卻不能不施肥。

          “今年玉米追肥前后,東北這塊尿素價格漲不少。”榆樹市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占友看著居高不下的尿素價格,心情有些復雜。合作社去年提前跟廠家以2500元/噸的價格預定了1800多噸尿素,比近期的零售價格便宜了幾百元。即便如此,每噸尿素價格也比2020年多了100多元。一算賬,僅尿素這塊就“漲沒了一輛十幾萬元的小轎車。”

          尿素、柴油等農資價格漲得多,加上玉米價格回落,種糧農民心里有些不踏實。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記者在吉林采訪時又傳來好消息,6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立足我國發展中國家實際,根據主要糧食作物農資等價格上漲情況,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左右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

          好消息很快在黑土地上傳開。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油坊村種糧大戶王廷君說:“農民種地沒多大效益,就是從地里摳錢,啥賬都得算。雖然國家這次補貼到手可能沒多少,卻說明國家確實把農民的困難放在心上了。”

          除了控制成本,農民種糧還面臨著無錢種地、無地存糧和賣不上價等難題。四平市創新工作思路,讓小農戶、合作社、保險和糧食加工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并形成了“糧食銀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所謂“糧食銀行”,就是耕種前,糧食收購企業(糧食銀行主體)為合作社預付50%耕種本金,待糧食收獲后,合作社以籽粒糧食存入“糧食銀行”,企業再支付耕種成本的50%資金。糧食作為“活期存折”存入“糧食銀行”,糧食烘干收成本費,不足3個月免收保管費,3個月以后售糧,按每天每噸2角錢收取保管費。售糧后,“糧食銀行”扣除運營成本,增值收益全部返還,由合作社和農民按約定比例分紅,作為農民“糧食活期存折利息”。

          吉林省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物資收儲部總監王憲岐說:“在‘糧食銀行’全產業鏈發展中,我們為合作社提供生產資金、烘干服務、倉儲服務,還提供隨時點價結算保障,解決了合作社沒錢種地、沒倉儲糧的問題,還提高了合作社和農民售糧議價權。同時,也幫助新天龍穩定了糧源。”

          “糧食銀行”的好處遠不止這些。2013年返鄉創業的鐵西區永信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侯剛一本賬算得明白:“農民帶地入社后,農資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生產成本降低了,機械化作業連片后,糧食產量也提高了。增減之間,農民增收的天花板也就打開了。”

          “糧食銀行”模式能夠順利運行,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保險公司提供了種植收入保險。不管是天災還是價格波動,當每公頃玉米產出少于2萬元時,保險公司就啟動保護機制補齊差價。

          侯剛說,相比政策性保險,種植收入險賠付額度高,但保費也高,達到了6%。

          對此,國家已有部署。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投保農戶保費實施補貼。

          就在近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兩個險種的保障水平最高均可達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大大超過了傳統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最高40%的保障水平,極大地穩定了投保農戶種糧收入預期,同時有效防止了脫貧糧農返貧現象的發生。

          “擴大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實施范圍給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讓更多的農民敢投入、敢種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立承說。

          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倒掛”,“高產窮縣”困局如何破解?

          全國每170斤糧食,就有1斤產自榆樹市。這是榆樹人的驕傲。

          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榆樹市,連續17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的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70億斤的階段水平。然而,榆樹市2020年本級財政收入僅為6.7億元,這些年一直處于全省縣級財政中等水平,全口徑12億元,轉移支付77億元,一年財政支出103個億,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主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政府運轉,是典型的產糧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

          與榆樹的情況類似,農安市、公主嶺市、梨樹縣、扶余市、前郭縣、長嶺縣等赫赫有名的產糧大縣,至今都難走出“產糧大縣、財政小縣”的發展困境。

          產糧大縣面臨的尷尬在全國并不少見,在保糧食和強發展方面尚未找到兩全的選擇。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吉林省產糧大縣都牢記總書記“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的囑托,保持戰略定力,明確發展定位,凝心聚力念好“糧食經”,努力促進糧食生產與縣域經濟平衡發展。

          產糧大縣最大的資源是糧食,發展的最大優勢也是糧食。“現在,我們正全力擺脫財政窮縣的困境,也希望國家對產糧大縣有更多支持政策,讓農民靠種糧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榆樹市副市長閆偉說。

          對榆樹來說,農業是立市之本,發展之基。今年榆樹市把抓糧食生產作為一號工程,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力爭“十四五”末期糧食產量躍上80億斤的新臺階。

          “高產窮縣”是全國許多產糧大縣難以破解的困局。全國800多個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但大多數產糧大縣財政收入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盡管國家加大對產糧大縣的財政投入力度,榆樹市、公主嶺市、梨樹縣、扶余市、昌邑區等產糧大縣糧食產量穩定增加,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但與周邊工業發達縣市相比,縣域經濟發展仍然比較緩慢。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產糧大縣責無旁貸。同時,還應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發揮比較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同樣是產糧大縣的扶余市,利用區位交通優勢和雜糧雜豆生產優勢,建設東北最大的雜糧雜豆批發市場,打造集基地種植、收購銷售、精深加工、外貿出口于一體的專業化綜合市場,走出了不一樣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我們就想一心一意發展糧食生產,把糧食種好,爭取多產糧食。”閆偉說。發展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貢獻并不大,產糧大縣以糧食生產為主,注定會犧牲縣域經濟發展的利益。然而,記者在采訪中深刻感受到,吉林省很多產糧大縣都胸懷全局,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將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同時,在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真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軍認為,國家應該從糧食安全戰略出發,以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為契機,強化對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推動相關財政資金、項目向產糧大縣傾斜,幫助其擺脫發展困境,讓產糧大縣在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發展,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高質量發展糧食產業如何補短板?

          一條松花江串起吉林省內80%的水網,把吉林變成全國“大糧倉”。然而,吉林糧食產業短板依然突出,鏈條短、附加值低,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吉林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破題,依托水稻、玉米、雜糧雜豆等優質糧食資源,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發展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業,深度開發“原字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產糧大省向產業強省轉型。

          在東福米業產品展示廳內,一些包裝精美的品牌大米一斤售價高達十幾元甚至50多元。公司董事長助理房杰說,公司通過構建水稻統一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打造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推動品牌建設,實現了水稻傳統粗放式種植向“種得好、產得好、賣得俏”轉型,實現了農民收益和企業效益的雙提升。

          “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這是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海蘭江畔的吉林省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考察水稻生產時的親切叮囑。

          遵照總書記的囑托,吉林著力打造“吉林大米”品牌,短短幾年時間,“吉林大米”不僅成為吉林農業第一品牌,而且成為全國糧食區域性品牌的“領頭羊”。延邊大米、舒蘭大米、萬昌大米以及查干湖大米、大荒地大米、老爺嶺大米等眾多子品牌,形成“吉林大米”品牌矩陣,帶動水稻產業實現了從賣原糧向賣大米、賣“吉林大米”品牌的華麗轉型。“以前吉林大米沒名氣,到各地推銷,很難賣上好價。現在吉林大米有了名氣,價格明顯高了,市場明顯大了。”吉林市友誠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東飛說。

          玉米全身都是寶,是產業鏈條最長的糧食品種,可以用作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發展玉米產業潛力巨大。在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正在試生產的蠟質玉米變性淀粉將成為中糧生化深加工產業鏈條上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吉林省依托中糧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博大生化、新天龍等大型深加工企業,生產玉米淀粉(糖)、氨基酸、食用酒精、生物基新材料、燃料乙醇五大系列深加工產品。農嫂、健億等企業生產鮮食玉米、玉米面條,甚至有保健作用的玉米須茶都十分暢銷,簡直將玉米“吃干榨盡”。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如今,吉林省圍繞水稻、玉米、雜糧雜豆構建的一條條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東福米業、松糧集團等幾十家中高端大米加工企業全力構建水稻全產業鏈,農嫂發展鮮食玉米產業,正大構建玉米生產、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種養加產業鏈,吉林出彩農業構建大豆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一個個糧食產業鏈條式發展,一個個糧食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撐起了吉林省糧食產業的“四梁八柱”。

          6月本來是東北玉米銷售淡季,在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門前的公路上,售糧卡車排出幾公里遠。公司董事長金彥江說,現在玉米價格走低,貿易商和農民著急售糧。廠里每天收購糧食5000噸,價格隨行就市。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是亞洲單體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生物能源基地,年玉米轉化能力達到200萬噸、存儲能力50萬噸。“吉林市糧食加工就地轉化能力強,不僅能消化本地糧食,而且需要調用江蘇、福建等地儲存的小麥、稻谷,滿足加工用糧需求。糧食部門必須嚴格監管這些糧食的流向,嚴防流入口糧市場。”吉林市發改委調研員聞明說。

          吉林糧多,糧庫也多,利用豐富的倉儲資源為主銷區提供異地儲備;組織省內貿易企業與港口及銷區客戶對接,全力推動玉米由“就地儲”轉變為“全國銷”;引進京糧、正邦、豫糧等國內大型糧食貿易和用糧企業,在吉林建立了穩定的糧食收儲基地,推動形成糧油收購、儲存、加工、中轉、銷售一條龍整體經營優勢,促進“北糧南運”,服務糧食宏觀調控。

          行走在吉林產糧區,我們強烈感受到黑土地的魅力與活力。黑土地是黑色的,它無私奉獻著飽含養分的沃野;黑土地是綠色的,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讓這片沃土充滿生機;黑土地是金色的,收獲的季節它向我們展示一片豐饒的景象……中國飯碗要牢牢端在中國人手里,吉林的實踐讓我們滿懷信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徐 涵 李己平 喬金亮 劉 慧 溫寶臣)


        點贊()
        上一條:解讀:2021年我國夏糧豐收 產量增加297萬噸2021-07-14
        下一條:生豬價格震蕩調整 穩豬價效果將逐步顯現2021-07-27

        相關稿件

        西安聚變——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記 2021-09-12
        從“經濟洼地”到“中國數谷”,貴陽如何實現“覺醒” 2021-03-22
        科學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邏輯——基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視角 2021-10-03
        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研討會舉行 2021-12-19
        中糧集團呂軍:不斷在新階段新征程作出新的中糧貢獻 2021-08-27
        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中國企業聯合會 中國企業報 中國社會經濟網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 新浪財經 鳳凰財經 中國報告基地 企業社會責任中國網 杭州網 中國產經新聞網 環球企業家 華北新聞網 和諧中國網 天機網 中貿網 湖南經濟新聞網 翼牛網 東莞二手房 中國經濟網 中國企業網黃金展位頻道 硅谷網 東方經濟網 華訊財經 網站目錄 全景網 中南網 美通社 大佳網 火爆網 跨考研招網 當代金融家雜志 借貸撮合網 大公財經 誠搜網 中國鋼鐵現貨網 證券之星 融易在線 2014世界杯 中華魂網 納稅人俱樂部 慧業網 商界網 品牌家 中國國資報道 金融界 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招商聯盟 和訊股票 經濟網 中國數據分析行業網 中國報道網 九州新聞網 投資界 北京科技創新企業誠信聯盟網 中國白銀網 炣燃科技 中企媒資網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廈門銀鷺食品有限公司 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 濱州東方地毯集團有限公司 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喜來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
        亚洲黄色无码免费网站_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_国产成人观看免费全部完_亚洲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1页
      1. <u id="j7xcw"><thead id="j7xcw"></thead></u>

        <wbr id="j7xcw"><table id="j7xcw"><button id="j7xcw"></button></table></wbr>
        <u id="j7xcw"></u>

          1. <wbr id="j7xcw"></wbr>
            <input id="j7xcw"></input>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 |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 中文字人妖一区二区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