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數字經濟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匯聚強大動能。
基礎不斷夯實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作為支撐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截至2023年11月,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28.2萬個,已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雙千兆”網絡建設穩步推進,千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1.5億戶,110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技術持續突破,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目前全球占比達42%。”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說。
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算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態勢。為此,工信部聯合多部門出臺《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方向引導全國算力基礎設施合理布局,以智能算力為重點推動算力結構優化,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促進計算、網絡、存儲和應用協同發展,推動工業、金融、醫療、教育、能源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算力新業務。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建、用、研’統籌推進的思路,持續鞏固提升行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進一步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網絡底座。”謝存介紹,將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堅持適度超前的理念,加快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部署;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圍繞5G技術演進、高速光通信等重點方向,持續推進核心通信芯片、關鍵射頻器件創新突破。
賦能實體經濟
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達50家、連接設備近9000萬臺套,5G、千兆光網已融入71個國民經濟大類中,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建設5G工廠300家……2023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應用從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拓展,在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走進內蒙古鄂爾多斯昊達煤礦,工作人員正通過礦山綜合管控平臺對采礦設備、煤炭運輸加工產線等進行在線監測,并將實時采集到的數據傳輸至三維可視化平臺。該平臺基于浪潮云洲數字孿生、物聯網、虛擬仿真等技術,構建礦山地理空間數據庫,對礦山地表地貌、工業廣場、井巷工程、機電設備等進行三維模擬,實現礦山安全生產狀況可視化管理,實現采煤生產作業效率提升20%,井下作業安全保障能力提高30%。
“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表現在提高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幫助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庫存和物流成本,進而降低運營成本;加快產品研發和設計速度,提高產品智能化水平,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大連理工大學平臺治理研究院院長蘇敬勤說。
我國數字經濟總體已經走在國際前列,但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和工業軟件等方面“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在應用端,產業鏈協同不足,數據質量和開放性有待提高,跨界融合需進一步加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例,如何將通用大模型進一步向垂類精進,小模型如何能夠選準應用場景,大模型與小模型如何形成合力,做到有機結合,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是更加緊迫的課題。
蘇敬勤建議,聚焦底層基礎技術和核心關鍵技術,通過市場與政府的有機結合,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在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的新路徑,構建數字技術研發新生態,持續開展科研攻關;持續強化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企業不斷試錯,支持大型數字化企業在垂直細分領域投入,更好對接實體企業需求。
產業增長平穩
在應用需求牽引下,我國數字產業增長平穩。分領域看,2023年前11個月,我國軟件業務收入110447億元,同比增長13.9%。2023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增速較2023年前三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12.5億臺,同比增長1.6%;集成電路產量2765億塊,同比增長0.9%;光電子器件產量11753億只,同比增長9.3%。
“數字產業呈現企穩回升態勢,與國家和地方政府持續出臺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政策密不可分。目前,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形成了一批新的以先導產業和領先區域為代表的數字化生態圈,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蘇敬勤說。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看來,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還要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快新動能培育。
一方面,聚焦典型應用場景需求,強化軟件供需對接,促進形成供需協同、應用迭代的良好發展循環。指導開源基金會加快建設,廣泛匯聚各方開源力量,推動開源托管平臺、開源社區、開源協議等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優質開源項目,加速開源成果成熟商用。
另一方面,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引導產業合理布局,有序推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智能硬件、鋰離子電池等重點領域項目開工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對接,研究制定新一輪支持視聽產業發展的接續政策,落實好北斗應用、智能光伏等領域政策文件,加速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