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0天的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不久前落下帷幕,全面回歸線下后,上影節再次點燃影迷熱情。1490場展映影片、42萬觀影人次,印證了上影節品牌的號召力;一系列關于電影產業新機遇、新技術的研討和實踐,也讓電影節成為產業未來趨勢的風向標。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影節誕生至今已整整30年,日益成為融通中外影視文化的交流舞臺、推動中國電影不斷壯大的產業發展平臺。在本屆上影節上,首次舉辦的“科幻電影周”掀起了關于人工智能對電影制作的熱烈討論;“數字影視體驗展—超感試驗場”把全景觀影、立體式交互、VR虛擬現實戲劇等多種未來觀影體驗帶到觀眾身邊;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元宇宙體驗路演中心的落地,更是吸引了近10萬人次專業人士和普通影迷打卡體驗……全面擁抱數字影視,是此次電影節在產業端釋放的強烈信號。
電影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走過了一段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的發展歷程。如今的數字浪潮已經滲透到電影全產業鏈環節,從業者因此也需要自我審視與升級,積極擁抱數字時代,用數字思維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數字思維需要從業者具備更強的數字意識與技術敏感度。從行業特性看,為了追求極致的視聽體驗,游戲、影視等數字娛樂工業是最先承接尖端科技的載體。在電影領域,尤其是科幻、動作、動畫等類型的電影,很容易與當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元宇宙、虛擬技術結合。電影產業中天馬行空的想法與需求,甚至可以反向驅動技術不斷進步。站在科技前沿的電影產業從業者往往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此需要了解數字技術以指導內容生產,需要學會運用數字思維看待產業發展,這大概也是為什么有的導演最近拼命鉆研人工智能書籍、有的導演則努力探索元宇宙電影產業新模式的原因。
另一方面,數字思維意味著需要掌握并借力數字技術。在生產端,近年來國產電影積極探索數字創作模式。以時下熱門的虛擬制片為例,一些國內大片也利用計算機輔助制作和電影可視化制作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及方法,在實時渲染技術推動下,進行前期虛擬預演、虛擬角色實時動作捕捉、綠幕虛擬制作和LED虛擬制作,應用虛擬制片流程制作出更新銳更具震撼力的電影作品。在宣發端,過去那種純憑感覺和經驗的傳統宣發模式,也逐漸被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能宣發方式取代,電影營銷與宣傳開始大量使用智能算法。
從某種程度上講,電影產業的發展史就像是科技迭代的進化史,尤其是進入數字時代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最新最炫的技術往往在亦真亦幻的電影世界中率先實現。因而,站在科技潮頭的中國電影產業要順應新趨勢,適度超前地應用新技術,在風起云涌的數字世界中,不斷將影視與科技深度融合,推動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