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逛景區,吃雪糕,成了一種流行現象。近來,江蘇揚州多家景區推出了造型各異、風味多樣的文創雪糕,這些文創雪糕基本以景區標志和特色建筑為原型,有的還做成了系列產品,采用時下風行的盲盒形式銷售,大受游客歡迎。(見7月4日《揚州日報》)
文創雪糕不是近期才出現,也并非只在一個地方流行。如今,從南到北,從景區到博物館,都不難看到文創雪糕,坊間甚至有“萬物皆可雪糕”的說法,足見文創雪糕的出圈效應。
相對于擺件、鑰匙扣等傳統紀念品,文創雪糕顏值更高、創意更足,而且美味解暑,因此更受歡迎。此外,在游覽參觀之余,買根雪糕,拍張照片,上傳朋友圈,也符合時下的打卡風潮。對相關景區和博物館來說,文創雪糕讓其在增強影響力的同時賺到了真金白銀。就拿揚州推出的瘦西湖文創雪糕來說,2023年上半年銷售量已達30萬支,單日最高銷售量達9000支,這恐怕已不能用“蒼蠅再小也是肉”來形容了。
文創雪糕火了,但其仍面臨不少爭議。一是價格。有媒體報道,文創雪糕大多價格不菲,不少都是20多元,有的賣到40多元,甚至“雪糕比景區門票還貴”;二是創意,不少文創雪糕簡單粗糙,有的只是簡單做了個模子,造型“差點意思”,有的則奉行拿來主義,直接復制別家的好創意;三是品質,不少文創雪糕味道乏善可陳,甚至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客觀而言,文創雪糕通常并非規模化生產,加之疊加了文創元素,指望其如常見雪糕一樣定價,并不現實。公眾吐槽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價格更實一些,別“獅子大開口”。至于創意,有些確實有待提高,否則也枉稱一個“創”字。
文創雪糕到底意味著什么,或許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無論是“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還是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向的都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時代課題。對文創雪糕而言,其創意等級或許并沒那么高,但其依然有較強的生命力。我們擁有諸多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資源,如果能既有想法又有辦法,那么讓文化消費成為重要引擎、讓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便會更好地照進現實。
文創雪糕不是簡單地“雪糕+文創”,更不是做旅游的賣上了雪糕,其中折射出的其實是觀念之變、思路之變。多點創新創造,多點決心耐心,文創雪糕才不會“熱”化,才會活出大家期待的樣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