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春天的腳步,房地產市場也傳出陣陣暖意。房地產多項指標的線型圖由持續多月的下行轉為上揚,不少人用“小陽春”概括當前市場形勢。房地產業2022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1%,其企穩回升有助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也應看到,房地產市場仍處于調整階段,平穩健康發展的根基有待進一步夯實,各項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的政策舉措須進一步細化精準并落到實處。惟其如此,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才可持續。
在很多城市,售樓處看房的購房者增多,中介服務人員的帶看量加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同比下降5.7%,降幅明顯收窄;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3.6%和0.1%,降幅均大幅收窄,其中住宅銷售額實現正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5%;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增速以及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均有明顯回暖;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個數繼續增加,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總體上漲。
今年開年以來出現復蘇行情之前,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長達一年半左右的低迷甚至是明顯下行。因此,當前的企穩復蘇態勢來之不易,應該把這一趨勢穩定住。近兩個多月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復蘇在一二線城市和熱點三線城市表現得更為明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市場銷售仍然略顯疲態,各項指標回升不及一二線城市明顯。基于市場分化這一常態,更須因城施策、精準施策。即便出現“小陽春”的城市中,成交情況也在波動,在個別城市,經歷了銷售量的小頂峰之后,近期又有回落趨勢。市場企穩復蘇的根基尚不牢固,須在政策上持續發力,采取更多措施積極促進住房合理消費。
持續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須繼續抓好“保交樓”,穩定市場信心。2022年,隨著一些房地產企業資金鏈吃緊狀況加劇,不少城市出現了已購逾期難交付項目。如果按時交付不能實現,不僅損害購房者利益,還會極大影響購房者對市場的信心。隨著金融支持住房相關政策的推進,特別是去年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政策性銀行保交樓專項借款,保交樓工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日前,中國房地產業協會還向全行業發出“保交樓”行動倡議,各省市房協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響應。隨著交付狀況持續好轉,市場主體的信心將繼續修復。
持續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須進一步從供需兩端發力完善相關調控政策。回顧今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回暖過程,一方面是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勝利,防控政策優化和調整后,需求的集中釋放;同時也得益于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的持續發力。從政策落實情況看,購買首套住房的大力支持政策,購買二套住房的合理支持政策,已經出臺并正在落實見效。對房企應繼續采取積極措施改善優質房企的資產負債狀況,滿足合理融資需求;對購房者應進一步調整優化限制性措施對住房消費的抑制作用,適時推出合理舉措以更大力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持續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須不斷挖掘市場潛力。房地產市場中的剛需和改善性需求,是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著力點。而改善性需求,應該被寄予更多期望。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5.2%,盡管隨著城鎮化率的繼續增長,城市新增常住人口仍將不斷增加,但增長速度較過去或將有所下降。相對應地,房地產業中改善性需求的潛力相比剛需可能更為突出。改善性需求不僅需要新建住宅越建越好,也需要存量住宅越改越好。
不能忽視的是,房地產市場的企穩回升,是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企穩回升。個別心存僥幸的購房人在看到房地產市場出現企穩態勢后,又在尋找投機炒作的機會,試圖繼續通過貸款,甚至是低首付“加杠桿”買房。有的甚至手握多套住房,一旦月收入難抵月供,將造成房貸斷供風險。購房者加大杠桿動炒房的心思實不可取。近日,金融監管部門部署開展為期六個月的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違規幫助他人套取經營貸、提供基于購置房屋等多種中介服務的違法行為正是重點打擊目標。因此,“房住不炒”不是一句口號,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導我們住房消費行為的一條基本準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亢 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