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矯月 見習記者 李昱丞
相對于廣州、杭州、成都等城市涼意十足的二次土拍,深圳二次土拍維持了最后的體面。9月28日,深圳年內第二批次共22宗居住用地集中掛牌出讓,最終成功出讓21宗,總成交金額達452.97億元,僅1宗居住用地流拍。
來自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公告顯示,在21宗成功出讓的土地中,有4宗以底價成交,有16宗以轉現場競價成交,另外1宗達到最高限價后轉入搖號環節,于9月29日通過搖號確定競得人。
對此,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產業發展和人口流動力也均處于較高水平,房企對其市場較為看好。”
中海地產耗資127億元拿地
據了解,此次土拍吸引了華潤置地、中國海外發展(下稱“中海地產”)、保利置業、華發股份、天健集團、金地集團等18家房企,除1宗地無人競買以外,其余平均每宗用地約有4至5家企業報名參與競買。
中海地產投資127.15億元拿下4宗地,成為最大贏家;保利置業投入71.73億元拿下3宗地;特建發、金地集團、南山控股、天健集團、西湖股份等房企亦有所斬獲。
在房企相對積極參與土拍的背后,深圳一手房市場依然堅挺。價格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環比上升1.0%,同比上升3.9%,較2020年上漲5.0%。成交量方面,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8月份新房住宅成交5885套,環比上升94.4%;成交面積63.6萬平方米,環比上升121.3%。
8月末,深圳調整土拍規則,對房企購地資金來源、資質條件和準入要求等做了調整。深圳還要求,同一企業及其控股公司不得參與同一宗地競買,參與競買的企業需提交證明材料和承諾函,一家企業最多競得用地不得超過3宗。
在此次土拍中,保利置業旗下的惠州保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競得3宗用地后,即被交易機構收回其競買號碼牌,無權參與剩余用地的競買。中海地產則是分別通過深圳市中海啟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佛山市順德中海嘉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東莞市中海嘉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3家子公司拿到4宗地塊。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前土拍新規中,拿地資格審查和拿地資金審查成為核心內容,促進了土地穩健流轉,保障了拿地公平。
綠檔企業拿地優勢更明顯
在此次深圳二次集中供地過程中,央企、國企為代表的綠檔企業唱了主角的戲份。據統計,21宗成功出讓的土地中,有多達17宗土地由國資背景的房企拿下,占比超過八成。僅金地集團、西湖股份、鄭州美盛、星輝實業(森業創達)等4家公眾或民營房企拿下4宗土地。
資金方面,上述4家公眾或民營房企拿地金額合計約40.74億元,僅占此次深圳二次集中供地總成交金額的8.99%。如果排除曾是深圳地方國企的金地集團,那么民營房企的拿地金額所占比例將縮減至不足5%。
Wind數據顯示,在116家隸屬于申萬房地產開發行業分類的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有43家公司達到“綠檔”要求,其中22家公司為央企或地方國企,占比過半。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企和央企背景的房企以及財務穩健的頭部房企,無論是在融資便利性還是融資成本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目前央企國企資金相對較為充裕,受“三道紅線”等政策影響較小。以此次拿下4宗地塊的中海地產為例,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中海地產扣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53.4%,凈負債率為33.8%,現金短債比為2.6倍,位居“綠檔”,無一踩線。公司中報也顯示,截至上半年末,中海地產在手現金1174.27億元,流動性較好。受益于此,近期中海地產頻繁在廣州、南京等城市的二次集中土拍中出手。
陳霄認為,央企和國企在土拍中表現活躍應在情理之中。一方面,金融監管趨嚴,央企和國企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在拿地方面具有一定的資金優勢;另一方面,土拍門檻有所提高,央企和國企核心競爭力凸顯,拿地信心也更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