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野狼谷”景區獲得金融機構500萬元授信,其中生態價值采信額度達25%;在浙江,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核算達3328萬元;在山東,“負碳海島”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核算總值近6億元……從陸地到海洋,從動物到植物,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一場點“綠”成“金”的創新正在全國加速落地。
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關系,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通過政策、市場與技術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能夠真正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隨著該機制不斷完善,圍繞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形成的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正在崛起,有望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梯田錯落有致,古樹枝繁葉茂,房前屋后流水潺潺……走進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外屯鄉稠嶺村,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過去,稠嶺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一度被稱作“愁嶺”。如何解決發展難題?以旅游產業開發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為地方提供了思路。
稠嶺村駐村第一書記虞文超介紹,得益于護林帶來的好生態,如今稠嶺村“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很多村民開起了農家樂,辦起了民宿,日子越過越紅火。“吃上‘旅游飯’,稠嶺不再‘愁’。”虞文超說,過去村民以砍樹種菇為生,如今大家以植樹護林為榮,稠嶺村實現了從“賣林木”到“賣生態”的華麗轉變。剛剛過去的2023年,稠嶺村接待游客數量超過20萬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
生態“顏值”變經濟價值,稠嶺村是“兩山”理論實踐的一個側影。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介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多種多樣,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權益交易、資源產權流轉、生態產業開發、生態資本收益等,都可以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形態。
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經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進入到全面鋪開階段。浙江省、貴州省、福建省、江西省、北京市等已發布了地方層面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興安盟、承德市、南平市等100多個縣(市、區)已進行GEP核算試點示范。
從實踐來看,多地已在生態資源與生態資產、資本之間架起了轉化的橋梁。在深圳福田,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拍出了485元/噸的價格,刷新了全國碳匯市場最高成交單價;海南省首個6萬噸碳捕集項目開工、開發海南省紅樹林碳匯方法學;蒙陰發布山東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百泉峪村生態產品總價值7000余萬元……一個個“首單”成功落地,為“綠水青山”貼上了“價格標簽”。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探索仍是今年生態工作的重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也明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董戰峰分析稱,從政策導向來看,今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重點在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這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以確保生態產品價值的科學準確評估。”
盡管有不少耳目一新的嘗試,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王金南表示,當前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還不穩定,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缺乏地方辨識度。
對此,王金南建議,應把生態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融入現代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不斷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同時把生態治理和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核心的生態經濟新路徑。
除此之外,董戰峰建議,可以選擇省、市、縣等不同層面開展試點示范、提煉產業模式,以提高生態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記者 向家瑩 張華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