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楊舒宇】極端天氣幾乎席卷了北半球,從歐洲到亞洲,多國遭遇高溫、干旱、洪澇等氣候挑戰。近日,多個國家媒體稱,極端氣候條件正推高食品價格,增加了全球糧食安全的風險和危機。
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異常正導致農產品產量受損
氣候異常可能會改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60年前,當意大利農民迪維塔的祖父母在西西里島開設橄欖磨坊時,這個意大利島嶼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橄欖。目前和兄弟一起經營橄欖油廠的迪維塔說,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隨著年平均氣溫上升和降雨量減少,種植橄欖并將其制成橄欖油變得越來越困難。今年,地中海地區橄欖價格上漲至20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美國,經過兩年的旱災,6月末,明尼蘇達州的農民又面臨著相反的問題——土壤極其潮濕,降雨沖毀了道路,并導致河水水位持續上漲,引發洪水。明尼蘇達州農業專員彼得森表示:“明尼蘇達州的很多農作物還沒有播種,這將給那些試圖播種的農民帶來致命一擊。”
報道認為,氣候變化正在對農業和農民構成挑戰。未來十年,由于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影響收成,世界上一些重要農作物可能出現短缺。
一旦春季氣溫超過27.8攝氏度,小麥產量就會大幅下降,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和美國的主要小麥種植區的氣溫正在越來越頻繁地超過這一水平。根據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研究,1981年時曾預計將百年一遇的熱浪,現在在美國中西部預計每6年就出現一次,而在中國東北地區每16年就出現一次。
大米、大豆、玉米和土豆等主食產量可能大幅下降。媒體分析稱,對于許多作物來說,氣溫升高意味著產量下降。負責歐洲央行研究的經濟學家庫伊克表示:“根據作物的不同,在20攝氏度到30攝氏度的氣溫范圍內,它們的產量相當穩定。除此之外,產量就會大幅下降。”
世界銀行高級氣候變化經濟學家威廉·海因斯表示,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糧食價格的方式還有很多。“整個系統都在發生變化。”
帶來風險
據美國“內部氣候新聞”1日報道,包括艾奧瓦州在內的美國上中西部玉米大豆產區,大范圍的洪水摧毀了農業城鎮。艾奧瓦州種植的大部分糧食是用來喂牛、豬和雞的,這將有可能導致全國范圍內雜貨店的肉類價格上漲。
庫伊克表示,南美和非洲等地區的氣溫已經經常接近對農作物造成損害的閾值,因此在這些地區,氣溫的進一步升高對糧食價格的影響更大。相比之下,氣候較為溫和的歐洲也在夏季承受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脹影響。歐洲央行的研究人員發現,2022年,由于歐洲大陸炎熱的夏季,歐洲的食品通脹上升約0.6個百分點。
《金融時報》援引全球農業對沖基金Farrer Capital聯合創始人亞當的話稱,氣候變化已助長今年一系列食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小麥價格上漲 17%,棕櫚油價格上漲 23%……糖價格上漲 9%,豬肉價格上漲 21%。”
一些依賴食品進口的國家,市場波動更嚴重。韓國2日公布的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農產品價格較去年同期大漲13.3%,拉動整體CPI攀升0.49個百分點,其中蘋果和梨價格較去年同期飆漲63.1%、139.6%。
另據彭博社報道,挪威計劃到2029儲備足夠的小麥以維持全部人口3個月的消耗,以應對潛在的歉收危機,顯示出對食品安全更深層次的焦慮。
對于農民來說,氣候變化還意味著更高的投入成本,尤其是小規模種植業。曾經靠降水就能生產出大量農作物的土地現在需要灌溉。溫暖的氣候為病蟲害提供了更有利的繁殖和生存條件,農民需要更多的殺蟲劑來防治蟲害。
為了抵擋收獲季節的40攝氏度高溫,迪維塔兄弟不得不引進特殊的制冷機械。炎熱的天氣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增加生產成本,而這些成本又會以更高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推動食品價格上漲。
未來如何應對
并非所有地區的農作物產量都會受到影響,海因斯稱,由于氣候變化,一些地區或國家可能能夠種植更多特定作物。
“各種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糧食危機,尤其是異常極端天氣,在人類歷史上并不罕見。但隨著應對災害天氣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造成的嚴重糧食問題通常被限制在局部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7月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極端天氣確實為糧食安全問題增加了不確定性,但因為其他糧食主產區的對沖,全球糧食市場整體波動不是很大。
對于今年入汛以來,全國極端天氣頻發導致的擔憂,李國祥表示,隨著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抵御水旱災能力不斷增強,他認為:“今年天氣造成的糧食生產問題會控制在比較小的范圍之內,將繼續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注入確定性。”
不過,外部市場的波動性可能會對中國進口產生影響。李國祥認為,中國可以調節進口的數量,來平滑外部市場對中國進口所帶來的波動性,從而促進全球糧食市場的正向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