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擔任食用菌產業鏈“鏈長”,市委副書記擔任茶葉產業鏈“鏈長”……最近,湖北某市6名領導干部多了特色農業產業鏈“鏈長”的身份。這與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不無關系。
這一指導意見提出,培育一批年產值超百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全產業鏈價值超百億元的典型縣。于是,農業全產業鏈概念開始流行起來。
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已成為不同區域間的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農業產業鏈正遭遇發達國家占“高端”、發展中國家占“低端”的兩頭堵局面。“人均不過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我國的基本農情。過去,勞動密集型小規模農業長期具有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如今,我國既要跟大規模型農業模式的美國、歐盟等競爭,又要跟勞動力成本低、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競爭。
這種市場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比初級農產品,還要比加工農產品;不僅要比生產品質,還要比流通效率。從這個角度看,我國農業全產業鏈加快發展,但仍存在薄弱環節。一方面,部分農業產業鏈的基礎還不夠穩固,有些原料在國外、加工在國內,國外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影響,極端情況下可能受制于人。另一方面,產業鏈條相對較短,加工層次不夠、布局不合理,大多還在初加工階段,有的原料在鄉村、加工在城市。
可見,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是重塑農業競爭力的關鍵之舉,是從“大國小農”走向“大國強農”的必由之路。相對于二三產業,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效益低。如果單就農業看農業,那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穩糧保供與促進鄉村產業難兩全、保護耕地與保障鄉村產業用地難兩全、農民種糧與促進農民多元增收難兩全。如果跳出農業看農業,那么隨著農業的多重價值持續釋放,農業由傳統部門轉化為現代部門,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與二三產業的關聯越來越緊。這恰恰孕育著農業現代化的希望。
現在很多市場主體都在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比如,有些養殖企業原來只埋頭養豬,如今既做育種、飼料,也做屠宰、加工。又如,有些大米廠原來只知道制米,如今還把米糠加工成米糠油,把稻殼加工成活性炭。究其原因,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產業鏈短的被動,見識到產業鏈高端的好處。只養豬則難以應對豬價大幅波動,全產業鏈可以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屠宰加工后,變賣豬為賣肉,應對市場更從容。只加工大米則必然微利,畢竟糧食初加工產能過剩、利潤微薄,而生產米糠油、活性炭等則利潤翻了數倍。
知道全產業鏈道理的人應該不少,但能搞好全產業鏈的卻沒想象中那么多。山東壽光蔬菜、廣東江門陳皮、甘肅定西馬鈴薯、湖北潛江小龍蝦,這些既是強勢農業區域品牌的代表,更是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典型,背后是大基地、大加工、大融合的支撐。這啟示我們,全產業鏈打造要選準產業,首先是成長性要好,有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鏈條、品牌化營銷渠道。同時,主體結構要好,既有龍頭企業帶動,還要有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參與,更要有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創意平臺融入。
全產業鏈建設不以范圍大小論英雄,可以是一域一鏈、一縣一鏈,也可以是一園一鏈、一企一鏈。從現實考慮,以縣域為單位打造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妨把全產業鏈主體放在縣域,讓產加銷、農文旅在縣域內就能無縫對接,在產業的體系性和完整性上做文章,促進要素在縣域內動態循環起來。當務之急是要找出薄弱環節,按照產業規律,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環節到抓體系,給全產業鏈插上科技和金融的翅膀,從而促進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喬金亮)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