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長青靠韌性。每一家追求卓越和基業長青的企業,都需要打造適應環境的能力。但企業生存的市場環境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有時甚至充滿風險與挑戰。在企業面對危機之前,我們需要培育韌性,幫助我們錘煉決勝至暗時刻的核心能力,從而打造“勁草式”企業。
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與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韌性》一書作者張曉萌,展開了名為“構建韌性:個人和企業如何持續小贏”的主題對話,共同分享了韌性組織的特點、企業應對困境的方法、如何發揮韌性領導力等諸多大家關切的話題。
《韌性:不確定時代的精進法則》
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8月出版
—1—
打造韌性,是持續一生的功課
張曉萌:在《韌性》中,我提出韌性的打造是持續一生的功課。在和您交流的過程中,您提到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到北京工作,在實驗室里很快就被提拔了。當時的領導送給您一個寫有韌性的“韌”的字條作為禮物,是吧?為什么機緣巧合地給到“韌”字這個小字條呢?
宋志平:是的。因為我當時很年輕,20多歲就做了一個工廠的實驗室主任,還沒有太多的經驗。雖然對工作有沖勁、有干勁,但是沒有太大的耐心。我的領導看到我這一點,就給我寫了一個“韌”字。
其實這個字指導了我大半生來做企業,所以我對“韌”這個字是有所感觸的,尤其是對年輕一代來講,這個字確確實實是非常之重要的。
張曉萌:我很認同宋教授的說法。在《韌性》這本書當中,我提出了“韌性飛輪”模型。這個模型分為三個部分,其中“覺察”指的是我與自己之間的關系,“意義”指的是我與世界的關系,“連接”指的是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所以“韌性飛輪”主要在探討如何形成一種統合的自我,并用“持續小贏”的方式讓這個飛輪轉動起來,而這種整合感會讓我們自如地應對各式各樣的危機。
宋志平:首先你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我讀完覺得很有感觸。我們現在也越來越多地聽到“韌性”這個詞,比如大家也常說需要打造“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這個詞雖然越來越常見,但內涵往往并不明了。而我覺得這本書做了一個很好的深入探究。
—2—
困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
張曉萌:韌性是一種和逆境相伴的能力。危機既是對韌性的檢驗,又是提升韌性的時機。我想知道在宋教授這么多年的經歷當中,當您帶領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去改革、轉型時,有沒有遇到過所謂的至暗時刻呢?
宋志平:當然遇到過,做企業不會像過五關斬六將那樣順利。說是“馬到成功”,其實馬到了也不一定成功,往往需要艱苦卓絕的工作才能最終取勝。對每個做企業的人來說,韌性是一個企業家基本的考驗。
我其實每年都有幾個小困難,幾年遇到一個大困難。例如我在北新時就遇到過不小的挫折,面臨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壓力。還有在中國建材遇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被賣空,股價從40港幣掉到1.4港幣。這幾段經歷給我挺大的啟發,所以我常常會分析如何面對和應對困難。
張曉萌: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告訴我們,情緒并非源于事實,而是源于想法、觀念。可不可以說說您的困難觀?
宋志平:我覺得有以下三點。第一,其實困難是客觀的,不可能沒有困難。你困難、他困難,大家都困難。問問我們今天線上的朋友們,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困難,但是這不可怕,因為困難是客觀的。
第二,最困難的時候你得挨得住,得堅持。不能當逃兵,也不能“躺平”。困難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但最黑暗的時候,也說明天快亮了。有的人可能會說,既然黎明前有黑暗,說明最困難的時候快過去了,那我就“躺平”等著吧,其實我也不贊成這種態度。困難來了,你一定要經歷,才能成長。
第三,解決困難得靠我們的努力。這一點也是我們企業家的本能和企業家的精神所在,困難的時候是企業進步最快的時候,也是人進步最快的時候。往往順利和成功的時候可能進步會比較小,反而最困難的時候,你的進步機會是最大的。所以有時候我也講,誰都不愿意有困難,但是又要“珍惜”困難,既然它來了,不要當“鴕鳥”不面對,要積極地想問題,它可能就會變成非常有意義的一段時間。
—3—
疾風知勁草企業需韌性
張曉萌:我們經常講,打造韌性是企業家精神的底色,指的就是你怎樣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可能就是企業家該有的一種擔當。這種責任在您的韌性建立過程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宋志平:我認為企業家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我們要為企業負責,因此無論多大的挫折與困難,都要把它渡過去。而這種意念的堅持,也是我韌性的出發點。過去常說“疾風知勁草”,有時候我想這個勁草是有韌性的草:一是它根基牢,二是它不脆弱,風刮幾下也沒關系,但有的草一刮就跑了、斷了。我們要做經得住刮的“勁草”,要做有韌性的企業。實際上就是去強化我們包容、容納以及抗風險的能力。
張曉萌:您提出來的“勁草式”企業,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它帶有一定的韌性。一個企業的韌性打造,企業領導者特別是一把手往往起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在危機中,最能鼓舞員工信心的就是一把手和高管親自上陣鼓舞員工士氣。
宋志平:是的,打造勁草式企業,領導者要先從自身做起,首先我們的精神層面需要具備韌性。對于企業家來講,情商、智商至關重要,但往往逆商才對成功起到決定性作用,也就是我們在逆境中抗風險和復原的能力。成為有韌性的“勁草式”企業家,才能帶領自己的企業一起生存下去。
宋志平:其次就是“持續小贏”,做企業需要一點點地積累。對于企業來說,能生存下來就已經是強者。但如果你還想要長期存在,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增加組織韌性,就如同“滴水穿石”的故事一樣。我們的成績不可能一步登天,但如果堅持一步步地強化組織韌性,就能真正成為吹不倒的“勁草式”企業,實現基業長青。
張曉萌:是的,這也是企業長期主義的體現。
—4—
達觀,企業家的精神底色
張曉萌:我在跟我們企業家學員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分為兩種類型。有些人在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很悲觀,很難走出來;但另一部分企業家特別堅韌,他們的心理彈性更高,而往往后者更能在逆境中生存下來。所以我也特別想問問宋總,從您這么多年的工作經驗看,企業家如何在一次次的打擊中重新站起來,如何保持一貫的樂觀呢?
宋志平:你講這個事情特別重要,我幾年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企業的格局和能力”,其中能力分為四種,分別是應對力、抗壓力、復原力和免疫力。也就是企業能不能對抗風險,能對抗多大的風險?困難過去后我們多久能恢復,且能不能總結經驗預防下一次危機?做企業的道路一定不是平坦的,必然會碰到危機,企業家就是要在這些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鍛煉好自己的心力,也就是“韌性”。
張曉萌:是的,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當中也深有體會。我發現企業家的焦慮和悲觀有時候就來源于“失控感”,因為從行為學角度來說,我們越能掌控身邊的事情,心理健康狀態就越好。而在當前不確定為主流的狀態下,確實許多企業家就陷入了無邊焦慮。而我主張,既然我們在當前避免不了不確定性,就要把握好我們可以掌控的,提前準備、布局,而當未來機會來臨也許就能迎風而起了。
宋志平:是。現在要去解決企業家的焦慮,用盲目樂觀的方法并不行。喊口號只能讓他認為這個樂觀毫無根據,變得更悲觀。所以我主張大家應該“務實達觀”,不過度悲觀或者樂觀,要學習辯證地看問題,看得開,達觀些。
所以今天對我們很多企業家來講,如果你過度悲觀,就可能失去很大的機會。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別人在干你不干了,機會就流失了?!斑_觀”意味著我們要在直面困難的同時,以積極的心態去解決。悲觀是無用的,還是要振作起來,越艱難的時候我們越要看到光明,提高勇氣。我覺得這是我們做企業家應有的本能。
張曉萌:是的,這就是企業家的精神底色。我特別同意您剛才講的這些點,我們即便是遇到了這種不順心的環境,還是得保有這種對未來的信念感,一種達觀與長期主義的心態。這其實就印證了我在這本書中寫的,打造韌性的第一個基礎——“覺察”。我們在不斷的對外覺察中調整自己,把眼光放長遠,避免陷入某種情緒中抽離不出來,就能獲取意義感,預防焦慮情緒。
—5—
持續小贏修煉正念
張曉萌:那從您的角度來看這些總是能夠東山再起的企業、企業家,他們最明顯的特質是什么呢?
宋志平:我覺得這又回到了你這本書。這些人我覺得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他們雖然眼前失敗了,但是他們心理上沒敗。信念感始終在。輸了,他就要再贏回來一局,所以這種企業家具有東山再起的這種心理韌性。
張曉萌:您提到過,企業家就是為解決困難而生的。
宋志平: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還是覺得應該弘揚這種不認輸、不輕言敗的企業家精神,我覺得這個非常的重要。
我們說當前經濟有三重壓力:需求的收縮,供給的沖擊,還有預期的轉弱。其實可能最重要的就是預期減弱,因為預期減弱了,人就不愿意消費了,人也不愿意投資了。你的《韌性》這本書提到,每天記錄令自己高興的、幸福的三件小事,其實這就是在調整我們自己的心理預期。我覺得這對于個人和企業都非常重要?,F狀再難,也要創造一些積極的想法,“持續小贏”你和你的組織才能獲得克服焦慮的韌性。
我自己也對此深有體會,以前我在廣州跑過銷售,去推銷石膏板。那時候我在一個客戶那碰壁了,就想我都從北京這么遠跑到這兒,決不能就這樣空手回去,我看到客戶樓道里正好有個板凳,就在那坐著等了一上午,最后打動了他。后來好多人問我,宋總你當時怎么度過這漫長的半天的?我回答說,我就想愉快的事,那些最難挨的時刻我就想最開心的事,我開心的事還沒想完呢,對方就把門打開了,其實我還可以再想幾件開心的事。
張曉萌:您這個例子讓我想起“心隨境轉”這個詞,而韌性的修煉,就是我們怎么樣讓自己從“心隨境轉”變到“境隨心轉”,不被外界的變化而過度影響自己的心態。實現這種改變我們就必須依賴“持續小贏”的方法。就像您剛剛說的,自己在小板凳上也能不停地去思考美好的事情。
所以我也在書中建議廣大讀者和企業家,無論你今天經歷了多少疲憊,每天還是要思考令自己開心的幾件事,哪怕他們小到不值一提。長此以往,我們能夠積累自己的正念,將心理素質鍛造得更具韌性,這樣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能夠比他人更快地恢復起來。對于那些能夠在困境中重生的企業家來說,這樣的正向思維與積極信念或許正是他們東山再起的根本原因。
—6—
組織韌性的核心,是領導者
張曉萌:我在許多和您相關的文章和采訪里都看到,說宋總從不發脾氣,您永遠都是和聲悅色的。人總免不了有情緒起伏,但您通過這么多年的歷練能快速地化解,不給員工傳遞負面情緒,而是傳導堅韌的信念,體現了一個企業家應有的擔當。
而在書中關于企業組織韌性打造的部分我也特別強調,面臨困境時企業家怎樣給與他的員工這種積極的回應其實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您是這樣看的嗎?
宋志平:是的,我首先要強調,不要在有情緒的時候做決定。我們做領導有的時候會埋怨部下,我覺得這個情緒是不對的。艾森·豪威爾講過,“有成績給大家,有責任自己扛,這是做領導的一個特質?!本拖衲銜锾岬降摹俺掷m小贏”概念,我認為領導企業不是靠情緒化的表達,而是靠春雨潤無聲的引導和教育。
好的企業領導者如何影響員工?靠的就是傳導你自己的信念,文化的穿透力。而說起我這么多年的企業經歷,我不覺得領導大家有多么困難,就是自己先做好,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做,大家自然就會跟著你。
張曉萌:對的,我也跟宋總分享,我在課堂上經常跟企業家學員們說,如果你真的希望員工們有所改變,你自己先改變。你作為這個企業的領導者、一把手必須以身作則,持續積累自己的韌性理念,由此才能向下傳導給員工,最終打造好企業的整體韌性。
宋志平:所以我也認為當下特別需要這種具有韌性的企業家精神,我對此的理解有三點:
第一就是創新,這是大家的共性。
第二是堅守,就是企業家能不能長期堅守。剛剛我們也講到了長期主義,偉大的企業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句俗話說,“彎的扁擔不容易斷”,我也想在這里建議我們企業家都成為這種“彎的扁擔”,增加我們的韌性,增加我們對于社會、對于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第三是責任,做企業家承擔巨大的責任。作為企業家我們可能有很多困苦,但有時我們不得不埋在心底。畢竟你的部下、員工,他們的心理素質可能不如你強,而企業家的責任就是知曉把什么傳遞給下屬,什么要你自己去消化。當然并不是說只能表達樂觀的,但我們在團隊困難的同時不能傳遞焦慮,也不能嚇住大家,要把握好這個度??傊?#xff0c;終極目標就是增加組織整體的韌性。而組織韌性的核心是企業家自身的韌性,如果一個企業家自己沒有韌性,卻要求大家有韌性,那是不可能的。
張曉萌:是的,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企業領導者的韌性確實比中基層的員工要高,但企業家一個人的韌性并不能代表整個組織的韌性。所以打造韌性企業的核心問題就是,領導者如何能夠把自己的信念傳導給團隊,最終使整個企業能有動力運轉起來。
張曉萌:今天非常開心能夠把宋教授請到直播間,跟我們屏幕前的觀眾,還有企業家朋友聊一聊《韌性》這本書。而我也經常跟企業家學員講:“未來我們要‘智者相伴,征途浩瀚’”。所謂智者就是樂觀積極向上,持續不斷地去思考和反思,這樣才能把打造韌性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天。再次感謝宋總。
宋志平:謝謝。
(來源:和君商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