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學術論壇在北京中關村大廈如期舉行,本次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從新時代如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行了學術研討。
2020年中國式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論壇現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周宏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原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張孝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趙建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自然辨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劉孝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亮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習近平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林震,中國質量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李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教授李雪峰等專家出席線下會議并做了精彩報告;來自全國各地政府部門、高校、企業界等共九十余人以線上形式參與了論壇。
劉孝廷代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為論壇做了致辭,指出在黨的二十大之后召開中國式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學術研討活動意義重大,提出在全球化已經出現各種反面現象的背景下,全球化成本逐漸提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與實踐,標志著西方單一現代化模式論的破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在本質上開辟了有別于資本主義的現代性類型。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沒有生態文明,就談不上真正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
趙建軍作為主辦方,代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致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提出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我國的主動抉擇和理論創新,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我們黨旗幟鮮明地選擇了與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具有本質區別的現代化道路,開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二十大之后,作為百年奮斗創造輝煌的偉大的黨、作為帶領14億人民實施壯麗新征程的光榮的黨,又吹響了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集結號,中國式現代化將與西方現代化同時并進。
周宏春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視角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討論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提出的,如何回應西方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質疑等問題。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和五位一體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我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很多后發優勢。
張孝德主要從文明形態看生態文明導航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對比了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核心詞從新時代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轉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的一個具體的、和國際接軌的、能夠落地中國式提法。此外還提出以文明形態理論與思維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是賦予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性、國際性、引領性、方向性的重要因素,生態文明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與中國高質量增長相結合。
林震提出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呼吁培養“雙碳”人才、生態文明人才。推動生態文明作為一級學科,同時加強從哲學、政策、實踐層面加強生態文明的比較研究。此外,林教授還為大家介紹了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一些先行地區,比如天津市、云南等。
李剛就質量強國與強國之路做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報告。提出世界強國都高度重視質量競爭力,新時代建設質量強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時代發展邏輯的呼喚,我國已經具備建設質量強國的各個方面的條件。
黃承梁重點論述了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生態文明取得了很多歷史性的成就,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該如何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這一問題的關鍵答案就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郇慶治提出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偉大復興,強調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放置,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李雪峰就中國式生態安全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略做了重要報告。指出維護生態安全的任務就是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高亮華作為論壇主持人,最后也就會議發表了深刻見解,他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具體化、實操化的層面上,我們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戰略研究已經相對成熟,接下來從知到行的全面研究,是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重中之重。
會議上,專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發展模式、建設路徑、教育體系、時代價值等方面發表了真知灼見,拓寬了這一主題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整場會議觀點新穎、討論熱烈、內容深入淺出。為我們更好的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