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管院高層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說:“越是在晦暗不明的時代,人的獨特價值卻越應該得到持續挖掘。一套基于歷史,基于思辨,基于人類過往文明結晶的觀念體系,是對抗信息過載的現實世界強大的工具。審視“人”的獨特價值,形成獨特的人文感受力,從未顯得如此迫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孔夫子在兩千年前的“夫子自道”,在新一輪技術爆炸的當今,正可以描述現代人獨具的知識焦慮。如果說25年前發軔的互聯網革命,使人類首次置身于數字化信息的大海,“自我”這個人類獨有的概念,經歷了消解與重塑,那么眼前在AI技術突破的黎明之際,我們有理由擔心“自我”正在被拋入冰冷的技術迷宮當中,面臨著無可安置的困境。與此同時,世界格局與社會環境的撕扯與斷裂,還在不斷沖擊著我們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心靈平靜,并由此感慨歷史之于個體的龐大影響力。
在這樣的時代中,許多人第一次迫切地感到需要鑄造人生大船之“錨”,希望自己能在海德格爾所謂“被拋的處境”中安頓下來,找到內心的壓艙石,以應對生命和思想深處逐步涌現的風浪;在各種知識與觀念的碰撞中,擴展個人的思想邊界與能力邊界。同時,我們也與古代圣賢一樣,有著人之為人的基本沖動,那就是不可遏制的力圖通過學習,實現思想對于現實世界的超越。
碰撞與融合的思想進化 與科技進步主義的明確性相對照的,是政治與社會的巨大不確定性。34年前,冷戰高墻出現松動跡象后,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一書中宣告人類歷史的意識形態斗爭已終結,并獲得廣泛認同。然而,近些年來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民主制度也面臨局部挑戰。社會變革、種族問題,部落主義,戰爭動蕩帶來全球格局與區域性的變化,導致商業世界不斷打破邊界、進行模式裂變,這讓我們的人生選擇與思想進化之路面臨更多選項和分岔。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近期出現的“缺口式”突破,將我們帶到了進一步開拓大腦功能、多維度反思自我的臨界點。ChatGPT已實現對插件的初始支持,可以成為個人的“第二大腦”。剛進入數字時代不久的我們,又被集體拋入“GPT時代”。人創造了機器與科技文明,但人與技術的“對視”場景將不可避免,兩者關系將如何演進,目前也缺乏有說服力的推斷。
然而,越是在晦暗不明的時代,人的獨特價值卻越應該得到持續挖掘。一套基于歷史,基于思辨,基于人類過往文明結晶的觀念體系,是對抗信息過載的現實世界強大的工具。審視“人”的獨特價值,形成獨特的人文感受力,從未顯得如此迫切。
“漂泊中的燈塔之光” 可以說,每個人都“漂泊”在觀念的海洋里,觀念的理解與塑造持續于我們的一生。我們也永遠處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觀念影響了我們解讀世界、認識自己的方式。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指出,“對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更影響人的判斷與情緒;我們需要吸收什么樣的觀念,才能迭代與提升判斷力?才能多維度地認識自己?才能鑄造阻止我們隨波逐流的鐵錨?
作為觀念與知識的傳播者,復旦管理學院與復旦哲學院為這個充滿“漂泊者”的時代設立了泓復學堂。“全球商業·思想家”課程剖析了組成現代世界的八大要素——即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科技、倫理、宗教、文化,與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追溯其哲學層面的思想邏輯,并將這些紛繁復雜的要素嵌入商業實踐和企業戰略中,通過思想碰撞與多維度融合,觸發常規管理邏輯的跳躍,幫助探索者在商業與社會發展的斷裂點上識別可能隨時相遇的機遇。
在這里,思維的孤島將被徹底打破,中國當代人文科學的領軍人物以世界600余年來哲學、經濟、歷史等各主干學科的奠基性著作為線索,以思想巨匠們的精神歷程為視角,追蹤歷史源頭,鑒往知來。“商道致遠”之旅充滿各種變數,思想的燈塔將幫助漂泊者避開礁石與辨明方向。“全球大變局下的企業戰略規劃”涉及哪些關鍵框架的搭建?“前沿技術創新如何重構商業格局”?世界處在加速發展中,我們也需要擴展更大空間,讓知識與觀念、讓思維與智慧有充分舒展的領地,讓更多可能性與創意迸發而出。我們將更頻繁地置身于新體驗,將感知過程從以往經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刺激大腦做出全新判斷。
作為思想碰撞的催化劑與深層思維的養料,“1+2”式經典研讀貫穿課程的全過程,即在精選一本與現代世界緊密聯系的經典著作的同時(如波蘭尼的《大轉型》),同時選一本其理論來源的經典作品(如熊彼得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以及與之思想相對立的經典作品(如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在不同經典文本的參照與對比中,深化現代世界問題的多重面向,以更有力的思想對撞激發能量,觸發個人的思想進化與超越,塑造日常思考之外的“第二大腦”和心靈體驗。對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的綜合思維與共情能力,也將在持續學習中得以增強。也許,我們還會更加認可《未來簡史》中提出的通過生化操控方式獲得快樂與幸福,更清晰地認識到“人文主義革命科學=體驗X敏感性”。
在系列原點理論的學習之后,涵蓋波士頓、威尼斯的“文明原境”之旅,將深入觀察現代世界的重要文明生發地和斷裂點。文藝復興如何推動了數學、物理、天文、生理學等學科的跨越式進步?當今的科技重鎮波士頓,如何從400年前的“五月花號”、100多位英國清教徒起步,如今發展為航空、機器人、醫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我們如何在“經天緯地”的探索中,更明晰地看清世界與自己?
“自由而有力的靈魂” 當我們被集體拋入不斷深化的數字時代時,這種“被拋”也為超越自身打開了機遇。在看似被動的接受之中,我們要思索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其獨特價值何在?要追尋所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則需要通過培育內心的力量,向著高處追問存在的意義與真理,并不斷達至更高處。
“讀書堅持自由而無用”,其真正的含義,是讀書并非為了用于他人所規定的目的,而是為了自己獨立的生命體驗;讀書不是為了找尋他人給出的答案,而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思想自由。這種“無用”并非源于莊子的思想——使自己變成無所可用的樗樹,而是康德堅持的“人非工具而是自身目的”。
對個體而言,自身目的可能千差萬別;但生命力的體驗,可謂一種“通用”目的,它貫穿于絕大部分人的一生。自由能讓我們體驗到更強的生命力,生命力也是卓越領導者的特質之一;更強的生命力,也讓我們獲得更多自由。我們的自身目的,也需要不斷審視與迭代。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對文學與歷史知識的探究,看似無用,實際卻是塑造人的內在價值體系的基石。歐美的許多頂級學府,都開設類似《人文文學》(Literature Humanity)、《現代文明》(Modern Culture)的基礎課程;相形之下,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卻始終缺失厚實人文板塊,使今天大量的“高級職業人”,在中年以后,忽然發現自己和下一代一起,陷入某種精神荒原,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感到惘然并且無力。這種無力感最終也將限制個人在其從事的事業上的高度。
現實世界的塑造,需要有力靈魂的支持,需要深厚思想資源的背書。借助良師,名著,益友,一個“自由而有力的靈魂”,將帶領我們穿越現實迷霧,在人類文明的觀禮堂中逡巡,在必然性的世界中翱翔,最終實現心靈世界與外物世界的統一,實現生命的價值,在人類傳承的序列中找到自己永恒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