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濰坊青州市經濟開發區范王村有機草莓采摘園,市民在采摘。楊 瀟攝(中經視覺)
山東聚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農業綜合實力躍上大臺階,農村整體面貌實現大改觀,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斷取得新成效,鄉村振興齊魯畫卷徐徐展開。2023年前三季度,山東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19.1億元,同比增長4.9%;1至11月,農產品出口額1336.6億元,同比增長6.4%。
抓好糧食生產
“你看這雪層覆蓋下的麥苗長得多好,保準又是一個豐收年。”1月5日,在山東省聊城市冠縣辛集鎮辛集新村的麥田里,辛集新村黨委書記于月祥查看小麥生長情況。他告訴記者,他們村的5200多畝地實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無人機打藥、撒肥機施肥,省時省力還省心。
“除保底收益外,還有糧食收益分紅,讓農民當上‘甩手掌柜’,有力推動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冠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冠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申延龍說。
作為糧食大省,山東抓好糧食生產,2023年以來,實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集成發力,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單產實現“三增”,單產達到449.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8.1公斤,帶動總產達到1131.1億斤,增加22.3億斤,連續3年站上1100億斤臺階。
據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萍介紹,山東突出抓好糧食收購、儲備和產業發展,為端牢中國飯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展現出大省擔當。建立總規模超6億元的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支持企業增信貸款45億元,助力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體系健全完善,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穩固。
鄉村振興不是“單項冠軍”,山東注重“五大振興”協同推進。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聊城市東阿縣大橋鎮后韓村的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一條條“金鱗赤尾”的黃河鯉魚正被裝車運往京滬等地。東阿縣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目標,培育壯大11項優質農產品品牌。2023年1月至10月,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營業收入66.2197億元,增速達13.92%。
目前,山東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萬家,已形成7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吸引有志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濟寧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試點。濟寧市泗水縣創新推出“政府支持+平臺孵化+市場運作”的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全縣共招募“合伙人”280人,落地合伙項目136個,帶動就業7800余人。
近年來,山東構建起從兩院院士、泰山學者到農技推廣人員、“田秀才”“土專家”的人才矩陣,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270萬人以上。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心骨”。“自從加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俺這冬棗再也不愁賣了,2023年的收入比2022年提高了一大截。”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東平村村民王春民說。“我們探索建立‘頭雁領航、強雁帶動、歸雁回巢、群雁齊飛、后雁跟進’的‘雁陣式’管理新模式,選優配強438個村黨組織書記;推動領辦合作社132家,建設衛星工廠234家,推動扶持創辦致富項目63個。”沾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委書記張學利說。
現在,山東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達到4.28萬家,覆蓋4萬多個行政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寶貴財富。冬日的暖陽下,白天鵝在日照市五蓮縣白鷺灣美術館小鎮的河面上戲水,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山野荒灘。山東白鷺灣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群德說,經過10年的持續打造,他們把昔日的“四荒地”變身“綠色銀行”,累計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過億元。
近年來,山東累計排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1398處,開展酸化和鹽堿等退化耕地治理100多萬畝,完成新增、更新和退化林修復704萬畝,鄉村全域向田園美、生態美轉變。
鄉村振興,更要鑄牢文化振興之魂。“幫助困難老人可獲取積分,門前整潔美觀評為先進也可獲得積分,一定數量的積分能兌換米、油、抽紙等,都很實用。”沂水縣崔家峪鎮磨峪村村民孫明娜說。近年來,沂水縣做好“信用+鄉村治理”文章,累計發放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美德“信沂貸”1844筆共9.8億元。
山東統籌推進美德信用進鄉村,創建國家級文明村鎮264個、省級文明村鎮4295個。全面啟動“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創新推出“黃河大集”“村村有好戲”等系列活動,鄉村文化日益繁榮。
培育特色品牌
鄉村振興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山東將資金、技術等眾多要素資源向農村匯聚,讓廣大農村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
最近,200萬元的“強村貸”到達濟寧市嘉祥縣菇豐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賬戶,讓急需大批購進棉籽殼等生資產品的該合作社理事長吳洪啟喜出望外。
近年來,農行山東省分行不斷加大涉農領域信貸投放,激發涉農新型主體、重點農業經營大戶生產經營活力。他們創新推廣“齊魯富民貸”“聯企興村貸”等特色產品,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2023年末,農戶貸款余額達557億元,年增量達208億元;累計發放“強村貸”17.6億元,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570家,促進村集體和農民增收。
山東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標準化要質量,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的全產業鏈行業標準,從14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到打造蔬菜種業“中國芯”,培育29家標準化種苗基地……一連串數字見證了壽光市用標準化培育特色品牌,展現了“壽光蔬菜”金字招牌的發展之路。
品牌的建設和打造離不開標準化助力。早在2018年,在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幫扶下,國家蔬菜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蔬菜)等接連落戶壽光。6年里,壽光市發布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9項、地方標準41項、團體標準92項,編制37種蔬菜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54項,收集梳理產業鏈標準2369條,建成蔬菜質量標準數據庫,有效解決了農業“無標生產、無標流通、無標銷售”的問題。如今,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千億元級蔬菜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截至目前,山東共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23個、省級農業標準化試點331個,農業領域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1個,國家農業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9個。全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分別達到81個和700個,標準化助力山東農業品牌越來越響。
下一步,山東將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以片區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城鄉融合為動力,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因村因地而宜,凝聚各方合力,全要素推進“五大振興”,加快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檔升級。(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