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創新發展優秀案例探析
王利博制圖
近期,《中國企業報》記者對中央企業進行了系列報道,雖然每次報道主題不同,但記者還是在眾多采訪中發現了同一個現象:中央企業擁有新商業理念、新科技創造、新資本運營、新戰略體系的新生活力。
中國建材集團是在這些方面做得較為出色的企業之一,就連與新聞媒體的互動都讓人耳目一新,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為大家做PPT互動式講解,讓人看到中央企業專業嚴謹的形象之外,開放包容又接地氣的另一面。
“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型企業”
周育先開宗明義,他說:“我們是一家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型企業。作為我國建筑材料與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領域科研實力最雄厚的企業,擁有3.8萬名科技研發和工程技術人員,26家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有效專利15000項,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中國工業大獎。”這幾個數字讓中國建材坐實了“科技型”企業。
中國建材生產無機非金屬材料,其中大批新材料廣泛用于航空航天、艦船、核工業等國家重大項目,碳纖維復合材料承力結構件用于天和核心艙、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天問一號等國家重大項目,石英玻璃助力嫦娥五號、榮登探月工程成果展。而中國建材已實現了高端碳纖維成套技術自主可控,百噸級T1000、千噸級T800碳纖維滿足航空航天配套需求,T700碳纖維建設國內首個萬噸基地。他們瞄準國產大飛機、航空發動機重大戰略需求,與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圍繞T800級碳纖維及預浸料國產化、飛機主次承力結構、航空發動機關鍵構件等聯合研制攻關,獲得CR929三個機身部段供應商資格,航空發動機構件通過相關考核驗證。
周育先介紹改革創新情況 ?
0.03毫米柔性可折疊玻璃
中國建材西寧碳纖維萬噸線生產基地
他們開發出了單絲直徑4.1—5.5微米的超細電子玻纖,已批量應用于下游終端產品。他們攻克了8.5代TFT-LCD玻璃基板關鍵技術,實現我國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成功進入國內京東方、惠科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體系,保障了我國信息產業鏈安全。熱等靜壓氮化硅陶瓷球實現批量化生產,高導熱氮化硅基片加速產業化,將用于新能源汽車、特高壓、高鐵等領域。
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中國建材聯合中國石化、中國科學院、首鋼集團、中信集團打造了首個國家原材料行業“雙碳”公共服務平臺,部署建設國際一流建材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驗室,開展低碳技術、氫燃料替代、碳捕集及利用等聯合攻關及推廣應用。
在與建筑材料相隔甚遠的科技領域,中國建材參與了抗疫生產——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穩定量產,全力成功開發了疫苗用西林瓶等產品,并在積極研究開發預灌封注射器等產品,護航新冠疫苗生產。
在智慧化、數字化建設方面,周育先說:“我們在認識到數字化是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之后,就一直在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尤其是加快基礎建材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中國建材探索發展了“我找車”智慧物流平臺,打造現代物流生態圈。截至6月底,注冊重卡車輛從一開始幾萬輛到超過50萬輛,貨主887家,司機36萬名,平臺用戶48萬個,并且擴大了合作企業,包括國家能源、中鋁、中鹽、百度等,成為一個共創共享共贏的商業模式。而這些創新,周育先強調:“全部用于服務國家重大工程、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服務國防建設。”
周育先介紹:“中國建材實施集團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積極推進特種材料攻關、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基礎建材三化、民用航空復材、信息顯示玻璃等集團科技重大專項落地,T800級碳纖維、藥用玻璃管等6項科技創新成果列入《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
去年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法國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級一條運營60多年的水泥生產線,中國建材派出無人機,以激光掃描采集結構數據,生成點云模型傳回北京,然后進行三維設計,工廠安裝也做到了現場施工和智能模擬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給法方的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工廠。
此外,傳統水泥業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白鶴灘水電站貢獻低熱水泥關鍵技術和全程監造技術服務也堪稱高端科技,中國建材獨家供應133萬噸低熱水泥打造“無縫大壩”,筑牢安全屏障。川藏工程專用水泥已通過試用驗證,即將在高海拔地段廣泛應用。石膏板業務陸續開發了凈醛板、萬能板,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
周育先介紹,“十四五”期間,中國建材還將自行研發,或與科研機構合作,加快建設大飛機復合材料、水泥低碳技術、氫能儲運關鍵材料、玻璃新材料等方向的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無機非金屬材料國家戰略科技中堅力量。一是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實施特種材料攻關、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基礎建材三化、民用航空復材、信息顯示玻璃等集團科技重大專項攻關。二是培育建設優勢材料學科和專業,依托重大專項,建設國內第一、有國際話語權的優勢學科和專業,對標國際一流,打造材料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打造國家重大平臺,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整合為契機,依托集團現有的綠色建材、浮法玻璃新技術、特種纖維復合材料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打造無機非金材料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對于中國建材如何通過各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加快產業化的進程,《中國企業報》后續將跟蹤報道。)
“具有改革精神的市場化公司”
《中國企業報》記者感嘆中國建材集團“完全是一家科技公司”之時,又感嘆這家公司的央企本色。周育先對中國建材的成績如數家珍:“目前我們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世界領先的新材料開發商和綜合服務商,也是我國建材領域唯一一家中央企業,連續11年榮登《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2021年最新排名177位。截至2020年底,資產總額6000多億元,年營業收入3900多億元,員工總數20萬人。擁有13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家。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纖維等7項業務規模居世界第一;超薄電子玻璃、高性能碳纖維、鋰電池隔膜、超特高壓電瓷等多項新材料業務國內領先。”
但是,周育先更想向社會傳達的是“我們是一家具有改革精神的市場化企業”。他說,中國建材集團對改革的接受度很高,改革是中國建材最深厚的內生基因之一。“我們從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果敢邁入市場,自我革新,通過資本運作、聯合重組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領域厚積薄發,通過‘兩材重組’、調整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可以說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截至目前,中國建材集團的9項國企改革試點,包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深化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雙百行動、發改委混改試點、科改示范行動,“我們收獲了改革的階段性成果,也更深刻認識到改革激發出的活力和創造力。可以說,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建材的今天。”
肩負如此眾多的國有企業改革重任,周育先指出,為了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中國建材必須主動轉型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推動改革走深走實。2018年12月,中國建材被確定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2019年9月,試點實施方案獲批復。全國19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中國建材在建材行業是第1家,幾乎無先例可循。中國建材按照國家和國務院國資委大方向,結合實際,建立起“定位清晰、生態優化、機制有效”的國有資本投資管理體系,推進從管企業向管資本、從建筑材料向綜合材料、從本土市場向全球布局的“三大轉變”。
中國建材從資本投資的角度定位:集團總部要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增量”的“操盤手”和改革發展的“火車頭”,以“管干結合”的擔當精神帶領集團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產業布局的主戰場,來培育較長成長期的產業。同時,對集團現有二級企業、產業公司實施“資本布局優化”,劃定主業賽道、梳理好主責主業,整合優化同類業務、重組產業組織結構、給予資源分類傾斜,構建邊界清晰、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主產業平臺。
改革的有效機制,需要健全在“大監督體系”中實施穿透管理的同時還兼顧搞活機制激發企業活力。中國建材集團對所出資企業的管控向公司治理模式轉變,減少對企業日常經營的干預,通過公司治理方式管股權,使所出資企業的董事會逐步成為定戰略、做決策、防風險的主體。“大監督體系”要充分尊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包括黨委會、股東會、董事會、經營團隊架構下,集團按照法規及其他規定,在黨建、紀檢、審計、巡視、安全、環保、文化等方面實施穿透管理。深化市場化機制變革,激發所出資企業活力,就要想方設法激發所有員工的活力和積極性。結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國建材集團經理層“以上率下”推進全級次企業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作為經營管理團隊,董事會可以聘你,也可以不聘你,觀念一定要順過來”,“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增能減”,實施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合理拉大薪酬收入差距。
中國建材一直是混改的“探路者”,有1100多家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積極穩妥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高效推進了水泥、玻纖、石膏板等行業的整合,有力促進了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增強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截至2020年底,中國建材以361億元國有資本,吸引了1529億元的社會資本,撬動了6000多億元的總資產。
中國建材堅持“價值認同、治理規范、利益共贏”原則,選擇資源優勢明顯、資源稟賦互補的非國有戰略投資者開展混改,提升混改企業的競爭力。比如與山東天岳源于價值認同開展合作、快速推進其科創板上市,南方水泥選擇有市場話語權的區域龍頭企業聯合重組,中材電瓷引入具有海外市場資源的經銷商共同拓展市場。同時,將非國有投資者對中國建材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作為前置條件,確保混改企業股東層面的“同頻共振”。
中國建材集團注重發揮非國有股東作用,健全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的事前溝通協商機制,對重大投資等涉及股東利益事項,主動聽取非國有股東的意見,最大程度凝聚共識,用好非國有股東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給予非國有股東經營管理人員充分信任,并保障其經營自主權。中國巨石的非國有股東張毓強長期擔任企業副董事長、總經理,并兼任黨委書記,國有股東的充分信任為張毓強創造了專注事業的良好環境,助推了企業快速發展。中國巨石近十年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18%,帶動集團玻纖產能快速增長到300萬噸。
中央企業要成為科技創新發源地和產業鏈鏈長,還要有開放共建的理念。為了解決新材料研發周期長、技術產品風險高、市場導入難度大等風險,中國建材集團圍繞服務主業,為項目孵化引入市場化機制、提供活力,吸收外部資源,引入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了一個150億的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
基于改革工作的全面有效推進,中國建材集團各級企業改革工作呈現“百花齊放”局面。中國建材集團現有5家“雙百企業”,3家“科改示范企業”,2家發改委混改企業試點,這些企業在改革工作中勇立潮頭、積極探索改革前沿。北玻有限、中材高新等試點企業積極推進科技型企業員工持股,取得明顯成效。科改示范企業凱盛科技引進海外特聘人才5人,通過“帶土移植”將技術與人才移植到產業化環節,2020年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重點科技項目團隊探索工資總額單列3800萬元,助力玻璃新材料技術研發。北新建材重組的防水業務在集團“三精管理”文化導入后,實施“九統一”管理,使其快速躍居中國防水行業領軍企業之一。中復神鷹在集團引領下制定了實現萬噸級生產規模戰略規劃,發展為中國領先的碳纖維企業,產能規模國內第一、T700級以上碳纖維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超過50%……
中國建材的目標是努力成為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對此,周育先的解釋是,“我們是一家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公司”。作為我國建材行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水泥玻璃工程國際市場占有率達65%,在德國、印度、蒙古及非洲國家均有投資布局。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建材帶動了中國先進的水泥、玻璃、玻纖、石膏板等技術與標準“走出去”,為發展中國家建材工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積極推動第三方市場合作做出重要貢獻。截至目前,中國建材集團正在建設177個境外工程項目,運營40個重要海外投資項目,擁有分布于75個國家的189家境外機構。上半年新簽合同額122.43億元,疫情期間逆勢增長,海外項目部克服重重阻礙確保按時完工。
未來,按照“十四五”國際化發展戰略,周育先介紹,集團將進一步夯實國際化運營的基礎,推動市場、資本與人才國際化。特別是在資本國際化方面,中國建材將以股權多元化為抓手,與兄弟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走出去”,和跨國公司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探索建立海外業務發展基金等吸納境內外股權投資機構資本,投資并購技術先進、設備高端、在細分領域具有優勢的高科技企業,填補技術、品牌和渠道短板。“真正用我們辛勤的汗水研發量產各種材料,能夠用材料創造美好世界”。(本報記者 梁雋妤)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