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灣財社在“讀懂中國”專題論壇發布灣區企業ESG指數報告。
2023年“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于4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舉辦。4月20日上午,“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與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主題的平行研討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如何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營商環境的更好優化?”、“媒體視角怎么去認知我們現在的營商環境和對外開放?”、“談多邊合作與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聚焦此類話題,國內外知名專家、業界人士等,在會上分享了各自領域的實踐、觀察與思考。
優化營商環境是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
“好的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開放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石佑啟看來,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
因此,石佑啟表示,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至關重要,它契合改革開放的發展邏輯,是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政治、生態、人文環境的重要指標,對推動經濟的高質量、人民高品質的生活、社會高效能的治理意義重大。
從國際競爭層面來說,優化營商環境是硬舉措,是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
“當前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營商環境的競爭”,石佑啟認為,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是中國有效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托,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是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充分體現出中國堅定地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發改委區域開放司原司長趙艾表示,改革開放的45年,也是中國不斷改善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良好營商環境的45年。
同時,趙艾指出,經過45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十年的努力,應該說世界已經越來越讀懂了中國,讀懂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看到了中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努力,體驗到了中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的現實場景。今年以來,利用外資繼續保持增長,近期跨國公司高管密集來華,紛紛參與到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努力之中,抓緊與各地簽約落地外資項目。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表現十分亮眼,趙艾認為,這充分說明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為外商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空間。外資企業通過加碼投資的實際行動投下了對中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的信任票和對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發展的信心票。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王開前則是從完善規則、推動合作、降低關稅以及自貿區的引領開放四個方面談了我國在對外開放的“四個成功”。
具體來看,一是對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不斷完善我國對外開放的法律體系;二是大力推動多方面的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的經濟治理;三是大幅度降低關稅整體水平,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入世以來我國的關稅在持續下降,關稅總水平遠低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四是自貿試驗區的引領高水平開放的作用在進一步凸顯。
從“營商環境”到“宜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2022年2月,世界銀行提出了新營商環境測評體系——宜商環境,這標志著營商環境評估與優化工作將邁入新階段。
佛山市投資促進局局長陳新文在論壇上表示,將營商環境調整為宜商環境,更貼合地方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企業的工作視角。
石佑啟表示,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本質上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到放、管有機結合,破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施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一是要著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負面清單制度;二是要深入創新監管方式,加強監管質效;三是要進一步強化政務服務,持續提升服務的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推動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尤其在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方面,提供落地的實施路徑參考,南方都市報編委、灣財社CEO王瑩在研討會上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市值百強企業ESG報告》。
針對此報告,陳新文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總體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市值百強企業ESG報告》是契合我國雙碳目標下履行國際責任的宏觀政策導向,并且為營商環境的評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邦智庫理事長高明勇表示,這篇ESG報告背后隱含著對整個市場感知的理解,有效助力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等基于企業提出的一些合理規范的需求來出臺政策措施。
以開放、包容、全球化為核心,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石佑啟在會上提出,應以開放、包容、全球化為核心,擴大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要進一步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和國際通行規則,促進和服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持續提高我國營商環境的吸引力,一是促進貿易的便利化,二是提升投資的自由化水平,三是打造開放的新高地。
在對外開放領域,趙艾提出建議,下一步中國將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研究合理地縮減外資準入的負面清單;第二,落實落細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第三,繼續發揮重大外資項目專班專門研究的機制的作用;第四,更好地發揮開發區引資的平臺作用;第五,進一步做好外商投資的促進服務工作。
此外,針對廣州這座“超一線城市”,趙艾表示,廣州的開放型經濟水平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斷改善和優化面向國際的營商環境。從大灣區視角出發,他認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繼續用好大灣區中心城市這個優勢,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增強自貿試驗區這些載體的平臺支撐作用,推動形成制度型開放的新優勢,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步伐越走越實。
亮點
透過灣財社報告看灣區企業ESG指數
昨日,南都灣財社聯合國創會(智慧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院)現場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市值百強企業ESG報告》。南方都市報編委、灣財社CEO王瑩在介紹報告時指出,灣區企業的ESG指數呈增長趨勢,相信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灣區企業已具有將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企業目標的內在驅動力。
ESG是國際通行的企業現代化評價體系,主要聚焦高水平企業如何在尊重環境友好的理念下承擔社會責任,同時通過高效的現代化社會治理實現作為商業主體的價值和可持續發展。
王瑩表示,法治化、現代化和開放程度高的營商環境,往往能夠培育出更高質量、更高素質、更具國際化視野的和現代化治理能力的參與者。“以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企業為例,從做外來加工到出海打響自己的品牌,企業所要面對的市場規則和體系已發生巨大變化。如今,灣區企業已具有將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企業目標的內在驅動力。”
目前,國內外尚無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ESG權威性指標體系,此次研究團隊以中國國情和企業實際情況為立足點,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指標體系,采用AI技術對國內ESG相關政策、大灣區金融證券機構相關指標進行收集整合并不斷更新演進。確立的指標體系劃分為環境友好、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大板塊,4層體系下共涵蓋113個細節指標。
最終,從752家大灣區A股上市企業中,研究團隊選取了珠三角九市市值排名前100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形成了該份報告。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大灣區企業的ESG指數呈現明顯且持續的增長趨勢,且市值表現和ESG表現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這意味著市值增長的企業普遍有著較為完善的現代化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王瑩說,研究團隊看好灣區企業未來的增長勢頭,同時在“雙碳”背景下,相信灣區企業的運營模式和供應鏈管理體系必將發生深刻變革。在未來發展中,企業只有依靠數字化和智能化進行賦能,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羅曼瑜 王蕾娜翁安琪奧一新聞記者 管玉慧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供圖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