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學習進行時】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帶您重溫那段歷史,一起回顧這兩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齊心協力建包鋼”
1958年,包鋼正處于大規模建設時期,人們期望的1號高爐的建設卻遇到了設備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自治區、包頭市、包鋼領導和職工非常著急。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冶金工業部、鐵道部等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包鋼面臨的問題。
1959年1月9日,《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發出了“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口號,同時登載了《保證重點,支援包鋼》的社論。社論說,包鋼是全國建設的重點項目,是全國一盤棋的重要一著。包鋼的建設,關系到國家工業化進程和改變內蒙古經濟面貌。為此,全國上下,各地區、各企業、各部門積極行動,掀起一個全國支援包鋼的熱潮。
當時,平均每天有10多個車皮的設備和材料從全國各地運到包鋼。這些材料和設備來自22個省55個市300多個企業。鞍鋼除發運鋼材外,還支援干部、工人7000多人,全國勞動模范孟泰帶著幾名技師也來到包鋼支援建設,協助解決技術難題。沈陽、唐山、合肥、大連等地的企業日夜趕制設備,北京軍區、空軍和民航派出汽車和飛機,為包鋼運送物資和設備。
英雄的包鋼建設者們沒有辜負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期望,團結一致戰勝了許多困難,終于使1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產,結束了內蒙古不產寸鐵的歷史。
(據《包鋼日報》 作者:張樹寬)
“三千孤兒入內蒙”
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兒院,因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兒營養不良。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大規模接收南方孤兒的工作在千里草原全面展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了專門接收安置機構,抽調了一批醫護和保育人員,分批趕赴上海、江蘇、安徽等地接孩子,并負責孩子們的醫療保育工作。
從1960年初至1963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等地先后接納了來自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3000余名孤兒。這些孩子多數只有兩三歲,大的不過七歲,最小的只有七八個月。牧民們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歡這些來自遠方的孩子,一些牧民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幾百里外趕來領養,有的牧民一家就收養了五六個孩子。牧民們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把這些孤兒視為“國家的孩子”,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精心撫養,這些既是孤兒又非孤兒的孩子個個長大成人。“三千孤兒和他們的草原母親”也成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的歷史佳話。
(據國家民委網站 作者:劉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