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強糧食產業鏈是促進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戰略舉措,是推動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今后較長時期,地緣政治、氣候變化、糧食貿易壁壘等將持續影響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劇糧食安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新發展階段做強糧食產業鏈要立足基本國情,把準糧食安全的供給側矛盾,貫徹“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保障糧食供給穩定、安全、有效,抓住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主動權。
首先,要藏糧于企,強壯糧食產業鏈弱項。進入新發展階段,滿足人民群眾對糧食產品的更高期待,不僅要繼續深度挖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要切實培育和不斷做大做強糧食企業,形成企業和農戶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強化糧食產業鏈建設。目前我國擁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余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959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糧食產業鏈體系。同時,處于糧食產業鏈生產端的農民合作社已超過220萬家,超半數合作社與農業企業存在供產銷關系,培育企業種好糧是糧食產業鏈延鏈補鏈的重要環節。發揮糧食企業對糧食產業鏈強鏈作用,亟需推動糧食企業現代化改革。一是加強以企業為核心的糧食產業鏈制度建設,推動國有糧食企業“混改”與糧食全產業鏈布局和雙循環網絡建設相結合,增強糧食企業用地用能、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引導糧食企業橫向縱向聯合,以鼓勵重組、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強新型糧食企業,促進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化改革,做強糧食企業全產業鏈集成平臺推動糧食創新鏈價值鏈發展。三是完善糧食產業鏈服務體系,加速培育市場服務中介主體,帶動產業配套企業成長,優化資源合理利用。
其次,要藏糧于技,補足糧食產業鏈短板。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是實現糧食增產保供、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力,是補足糧食產業鏈短板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舉措。“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率突破6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科技為糧食產業鏈安全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如何進一步深入踐行“藏糧于技”發展理念,切實推動糧食科技創新發展,是促進糧食產業鏈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糧食品質的關鍵,亟需持續發力。一是提升糧食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推進涉農科研機構組織改革,優化糧食科技研發資金來源結構,建立糧食產業研發基金引領企業創新。二是完善糧食科技知識產權體系,暢通糧食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推動糧食產學研深度融合。三是增加糧食科技人才供給,改善糧食科技人才待遇,提供補貼激勵涉農高校生源投身糧食事業,完善高素質糧農科技培訓體系。四是推進糧食科技研發創新,加強糧食種業、高端裝備布局,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提升糧食種源研發激勵,落實經費啟動糧食核心裝備補短板行動。
再次,要藏糧于地,夯實糧食產業鏈根基。土地是發展之基,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持續健全耕地保護制度體系,采取一攬子“長牙齒”改革舉措,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并且正在努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糧食產業鏈根基不斷夯實。面對新階段糧食生產鏈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發展的現實要求,亟需進一步增強耕地綜合發展能力。一是統籌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相協調的利益補償機制,合理調控耕地供需不匹配矛盾。二是推動境外農業開放合作試驗區試點,完善糧食生產投資、貿易等領域政策激勵體系鼓勵企業“走出去”。三是推動農業土地基礎制度改革,持續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布局優化,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強化耕地開發、流轉、保護鏈條協調。四是破解耕田基建激勵難題,加大灌溉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與管護力度,提高私人高質量耕田建設的政策激勵強度。
最后,要穩糧于價,防范糧食產業鏈風險。糧食供給是關乎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糧食價格是直接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敏感因素,有效調控并保持糧食價格總體穩定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我國長期高度重視糧食價格穩定工作,全力做好糧食保供穩價,確保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取得明顯成效。內外多重因素疊加下,全國原糧市場價格季度指數從2020年初的129.90%上漲到2022年底的170.27%,呈現總體穩定、震蕩上行態勢。新形勢下面對糧食價格對產業鏈的沖擊,應當果斷采取措施、盡早應對。一是調整糧食產業結構降低對外依賴度,優化種植補貼結構,增強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耕種力度,拓展全球糧食供應商。二是提升糧食產業政策效能,適應國際規則優化糧食收儲價格政策,完善優糧優價市場購銷機制,強化補貼等政策激勵以提升龍頭糧企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三是保障國家糧食倉儲安全,擴大糧食倉儲能力與優化糧食消費結構雙向推進,加速清理積壓庫存和更新儲備庫等基礎設施,培育居民節糧、存糧習慣,優化糧食飼用食用結構。
(作者簡介:倪建偉系浙大城市學院錢塘特聘教授,王新興系浙江省重點智庫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