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15日電 題:為臨床診療“加分” 我國醫療機構持續推動健康促進
新華社記者龔雯、董瑞豐
2022年上海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39.4%,連續15年不斷提高;廣東省中醫院下沉到基層教村民用日常食品、藥品防治常見病;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圍繞“防篩診治康”提高大眾防癌意識……記者15日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上海舉辦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全國各醫療機構正積極推動健康促進,更好維護人民群眾健康。
做強主陣地 各地醫療機構創新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增強人們控制影響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一個過程,醫療衛生機構是主陣地,廣大醫務人員是主力軍。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從建設健康環境、優化健康服務、強化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化以及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探索創新,將健康促進理念、政策融入到醫院建設管理和服務全過程,各地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促進醫院建設經驗。
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智慧門診長者體驗中心。醫務人員正在為居民進行健康科普,手把手教老年人通過手機掃碼,將健康知識庫“握在掌中”。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聞大翔介紹,截至目前,上海16個區全部成立愛國衛生和健康促進中心,共有4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建成健康促進醫院125家。
走向基層,將醫院最新的醫療技術、研究成果、管理模式下沉到醫院;走向國際,借助國際最新的技術方法提升中醫藥健康促進科學內涵……廣東省中醫院加強與社會各界合作,廣泛開展健康服務。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說,以前大家覺得中醫比較“古董”,現在醫院全方位開展新技術、新手段,幫助提升中醫藥臨床療效,同時把健康促進從院內延伸至院外。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健康科普圈持續擴容
90多歲的“時代楷模”駱抗先教授在75歲時開通博客為患者答疑解惑,普及乙肝防治知識,每年惠及幾十萬患者。
“群雁高飛頭雁帶。”米鋒表示,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充分發揮衛生健康領域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領更多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年輕人,投身健康科普的行列。
據悉,我國已建成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對專家庫動態調整,持續充實力量、優化結構。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吳永忠表示,圍繞腫瘤,重點在“防”、核心在“篩”、關鍵在“康”。比如,建設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中心,培養一批能寫會講的科普專家,建立起橫到邊縱到底的健康科普體系;提前發布相關信息,基層單位可按需“選單”,近五年共開展科普活動1500場次。
如何讓醫務人員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鄒和建表示,面對病患時,醫生要意識到一個肩承擔了治療任務,另一個肩承擔了科普職責。不斷提升這一意識,科普工作就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據介紹,上海共有醫務工作者20多萬人,作為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一支主要力量,上海創新性地提出將醫務人員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級職稱的晉升標準,此外設立了財政經費支持健康科普人才專項,每年遴選和培育一批健康科普“引領人才”和“青年英才”。
擴大覆蓋面 多措并舉提升患者滿意度
作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表示,醫療服務的目標是滿足全民健康需求,其中,消除病痛的需求由臨床診療來滿足,還有更大一部分是對身心健康、幸福感的追求,需要通過健康促進來推動進一步滿足。
“健康促進對臨床診療,既有‘減壓’也有‘加分’。‘減壓’是使疾病預防關口前移,‘加分’則體現在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醫生能力、改善醫患關系。”謝斌說。
針對基層腫瘤防治能力不足的問題,2015年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龍頭開展業務指導與質量監管,構建市級—區域—區縣的三級“腫瘤防治網”,同步建立“腫瘤服務鏈”,通過“一網一鏈”推廣全過程、同質化管理。
吳永忠表示,腫瘤防治是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醫院、個人等多方協作。腫瘤防治體系“朋友圈”不斷壯大,區縣均建立腫瘤防治辦公室,將助力腫瘤患者在“家門口”得到規范診療、康復服務以及健康促進相關工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