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對于地方而言,要立足本地實際,聚焦特色發展,緊盯弱項短板,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走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工作需要重點把握。
第一,加大力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在新的發展階段保持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根據新階段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新趨勢,加快構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對于地方來說,必須找準重點和關鍵,向轉型發展要動力,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向優化營商環境要吸引力。
一是向轉型發展要動力。要圍繞各地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把制造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積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讓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互促共進、相得益彰;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比如,有些資源型城市推動轉型發展,就必須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以加快原有技術改造和加速新技術應用為手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二是向改革創新要活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要集成各領域改革試點經驗,強化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保障;特別要開展體制機制創新,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培育發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三是向優化營商環境要吸引力。優化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營商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是否適合投資和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要著力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更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寬松有序的企業經營環境、競爭高效的市場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打造服務型政府,從而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近年來很多地方都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特別是一些城市還專門建立“服務管家”等制度,高水平打造創新創業平臺,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這些都是優化營商環境很好的例證。
第二,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地方來說,要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民生短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為困難群眾多辦好事實事,使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必須抓緊抓實抓好。中央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更穩定和更高質量的就業,可以為經濟收入、醫療衛生、居住條件、子女教育等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所在。近年來,一些地方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通過組織開展相關就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大援助力度,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讓勞動者“好就業”“就好業”。對于地方來說,就業有術、增收有路,百姓“飯碗”端得更牢,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底氣才能更足。
民生實事辦得好不好、群眾笑臉多不多,檢驗的標準在于能否尊重群眾的主體意識,讓群眾有真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眾需求當作第一要求,把群眾冷暖當作第一考量,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準,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使各項事業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要認識到,惠民措施有力度、有溫度,百姓的獲得感才能實實在在。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艱巨性、整體性工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是等不來、要不來、靠不來的,我們必須艱苦努力,實打實地拼、實打實地干,清除一切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障礙,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向前邁進。
(作者系中共鶴壁市委書記)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