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綠色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3月份,全國首筆“碳減排掛鉤”風電并購貸款8100萬元成功投放,專項用于江西省高速電建新能源公司并購風電項目;5月份,全國首單5億元綠色定向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用于北京市一家公司承接的清潔能源發電項目……
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綠色金融市場規模迅猛增長。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超過25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5萬億元,均居全球前列。
業務迎來蓬勃發展
伴隨著我國“雙碳”工作推進,綠色金融逐漸成為金融機構競逐的重要賽道。專家認為,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金融業深刻變革,綠色金融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相關創新產品和業務正在成為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的新戰略支點。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百萬億元級投資,絕大部分需要以市場化方式引領社會資本。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新能源產業需要大量金融資金支持,而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優化綠色金融供給,強化產業經濟規模效應。
目前,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年報顯示,6家國有大行中,綠色信貸規模排名前三的均超過2萬億元,工商銀行綠色信貸規模接近4萬億元,位列第一。
我國在202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國。今年6月9日,氣候債券倡議組織與中國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報告2022》顯示,去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被納入CBI綠色債券數據庫的中國綠色債券達854億美元,規模引領全球。
明確的戰略目標和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強了金融機構錨定綠色金融的信心。中金公司近日發布的研報提到,當前綠色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促進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2022年,我國綠色投資規模達2.6萬億元,未來5年可能累計增加16.3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
激勵機制尚待完善
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綠色金融已成為各銀行重要的業務引擎。
“綠色金融為銀行特色經營開辟了新賽道。發展綠色金融有助于推動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培育新業務增長點,提高業務可持續經營能力。”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表示。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指出,盡管不少金融企業作出了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的承諾,但由于絕大多數金融機構都是“金融中介”,實際上是用其他人的錢進行投資、貸款,或者是開發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在利益最大化的導向之下,發展綠色業務動力不足。
從這一角度來說,進一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非常關鍵。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進一步擴大了綠色金融考核業務范圍,將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同時納入定量考核指標,定性指標中更加注重考核機構綠色金融制度建設及實施情況;同時,擴大參評銀行范圍,將城商行納入考核范圍。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此前發布的《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激勵約束與相關金融風險防范》報告提到,在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基礎上,我國已初步形成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綜合評價體系。報告認為,未來還需進一步細化數據標準和要求,提升數據信息質量;考慮增設綠色融資成本和綠色運營指標,規范存增量綠色債券的碳信息披露,加快推動金融機構投融資碳排放核算;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拓展評價結果應用場景等。
由于綠色金融相關投資具有周期長、回報確定性較弱的特點,為確保業務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要建立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統一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馬文杰建議,一是依靠財政、金融政策激勵,比如可將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表現掛鉤;二是做好投資者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各方需加強協調
綠色金融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亟需各方加強協調,不斷完善政策標準體系。
平安銀行聯合平安證券發布的《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顯示,目前全球碳市場建設仍以各個國家或區域為主,交易規則和市場價格存在不小差異。
我國綠色金融標準建設快速起步,取得了諸多進展。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證監會聯合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實現了境內市場綠色債券認定標準的統一。去年,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進一步統一了不同綠色債券品種應遵循的原則,特別是明確了募資投向必須100%用于綠色項目。
專家表示,推進綠色金融發展不僅涉及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與財政、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也密切相關。此外,還離不開央地協調。因此,金融在推動產業轉型與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產業、財政稅收等政策,確保協調統一。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認為,在推動綠色發展過程中,我國面臨不少現實問題。比如,對鋼鐵、煤電等高碳行業來說,即使企業有很強的轉型意愿和目標,也未必能夠得到金融支持。
“相關部門應考慮推出專門支持轉型金融的政策工具,用較低成本支持符合標準的轉型金融活動。”馬駿建議,要讓更多的金融機構擁有綠色發展的動力,監管部門也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督促金融機構落實。 本報記者 陸 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