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糧食產能1300億斤,占全國近1/10;每年調出600多億斤原糧及加工制品,成為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中原糧倉。為進一步保護好大國糧倉,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河南省政府2022年4月出臺《“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
中原農谷位于河南省新鄉市,實施“一核三區”發展戰略,總規劃面積1612平方公里。其中“一核”指平原示范區全域,342平方公里,瞄準世界前沿,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一流農科“芯”城。東區打造糧食產業經濟集聚地。西區以良種繁育為核心,打造高新技術轉化集成區。南區以中央廚房產業園為依托,打造現代食品產業集聚地。
高標準農田
目標明確 中原農谷以建設國家農業創新高地為引領,聚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范區。四大中心:即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兩個示范區:即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智慧(數字)農業示范區。
中原農谷建設確定了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進入全球一流的目標任務。2023年要構建完成“四梁八柱”,2025年四大中心、兩個示范區初步建成,成為帶動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示范引領區。2035年全球十強種業企業培育實現突破,打造形成千億級種業、糧食產業集群,力爭中原農谷科技創新力、產業競爭力、品牌影響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中原農谷強化戰略引領、區域布局、創新載體支撐,包括打造種業創新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重塑要素聚集創新環境等五大重點任務,全力打造創新之谷、開放之谷、綠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
六大優勢 區位優勢。中原農谷核心區位于鄭州、新鄉、焦作、開封四市交匯處,與省會鄭州依河相望,六橋相連,是鄭新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25分鐘可達省政府,30分鐘可達鄭州高鐵東站,50分鐘可達新鄭機場,轄區內京廣高鐵、濟鄭高鐵、京港澳高速、鄭焦晉高速、107國道、327國道四通八達,沿黃高速、鄭輝高速、龍鳳大橋、鄭新快速路、軌道交通加速推進,未來將與鄭州形成15分鐘生活圈。
政策體制優勢。按照“省級主導、市級主責”的原則,中原農谷作為河南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采取管委會+公司的架構體系,扁平化管理,市場化運作;聘請農業、科技、金融、公司運營等領域一流專家,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中原農谷決策把脈問診。中原農谷獨特的體制優勢,管理更加靈活,決策更加便捷。河南省直各廳局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產業、金融、人才、科技、要素保障等政策,中原農谷“1+1+2+N”的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科研支撐優勢。積極與國家、省級科研機構、高校開展合作,加速一流科創資源集聚,兩中心三實驗室即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平原實驗室全面入駐并已開展科研工作。
中原農谷已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7個、院士工作站7家,中試基地10個、高校科研單位7家。中原農谷核心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現代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農作物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
供應鏈產業園 產業集聚優勢。多點開花的產業基礎正在形成,聚集了先正達、中農發、牧原、登海先鋒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種業巨頭,中糧、正大、首農、五得利、等農業龍頭企業在新鄉建有育種和生產基地。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0家,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441億元,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資源稟賦優勢。中原農谷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地處黃淮海平原的核心區和南北分界過渡帶,全年無霜期220天,日照時間2300個小時,是我國南北物種交叉種植和繁育的最佳試驗場所。獨特的區位和氣候,形成了極具生態價值的天然糧倉,孕育了延津小麥、原陽大米等全國農業知名品牌。2022年,新鄉市糧食總產達48億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夏糧單產、總產增幅均居河南省第一,延津縣冬小麥千畝方單產達到907公斤,刷新全國記錄。
環境優勢。中原農谷核心區以鳳湖為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超過50%,擁有2000畝鳳湖等七大生態湖泊,300公里生態水系蜿蜒其間;擁有126平方公里黃河灘區,萬畝桃林、萬畝花海、萬畝槐林、萬畝濕地。這里有企業所需的科研技術人才、有千億國資平臺和3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有全流程專業化的代辦服務,全力營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良好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