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近年來,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現在需要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產業發展:怎么看
從2017年數據來看,農業以7.9%的GDP貢獻率,占了27%的就業比重。同樣在2017年,農業-食物系統GDP占比達到23.3%,對就業的貢獻超過1/3,達到36.7%。農村一二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個單位,GDP將增長3.32個單位。這就是農業一二產業增長的乘數效應。農村一二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可以釋放0.14%的農業-食物系統勞動力。也就是說,農業-食物系統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路徑是非常暢通的。這也是為什么把農業的基礎地位,稱為蓄水池、壓艙石和戰略后院的原因。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及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城市就業下降,農民返鄉不離土,為國家創造就業提供了極大的緩沖空間。
從競爭力角度看,主要農產品競爭力總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005年以來,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更是如此,我們的谷物糧油等曾經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目前已經普遍缺乏競爭力,只有園藝產品還具備國際競爭力。
那么,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過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快速增長,而人工和土地成本是推高生產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從包容性增長的角度看,我們的農業政策中,為何要讓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上升的成本轉化為農民收入,包括糧食生產補貼、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等,都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手段。所以,犧牲部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換取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是我國農業政策中的重要選項。
那么,農產品喪失國際市場競爭力,是不是就失去了對市場的控制?其實并非如此。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谷物生產大國。中國農業競爭力目標是立足國內口糧的絕對安全,實現谷物基本自給的目標,即保障國內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而不是去搶占國際市場,這是由我國人口與資源稟賦決定的。
從全要素生產率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驅動因素。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3.26%,其中體現技術進步的技術變化指數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約為78%。也就是說,40年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得益于技術的進步,而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力是技術變化帶來的,也就是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不斷應用。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從2005年到2018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長速率下降,而體現技術進步的技術變化指數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下降到了10.5%。
鄉村產業振興:怎么干
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聚焦食物系統轉型話題。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食物系統,正在向健康、高效、可持續、包容性和可抗力幾個方向轉型。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農業-食物系統能夠向營養健康、具有包容性、低碳綠色、有技術創新和系統價值鏈的角度轉型。
在中國,食物轉型的現象同樣明顯。2020年,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天的食物能量供給為3950千卡,其中2952千卡來自國內生產的糧食,1000千卡來自進口糧食。在食物消費中,人均每天攝入能量為2248千卡,而國內生產供給的能量為2900千卡,這意味著,國內生產的食物能量,足以供給國內人均所需。
既然國內生產的食物,足以供給國內所需,那么進口的食物又去了哪里?因為我國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從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能量來源結構來看,居民人均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接近推薦值下限,而蛋白質的消費量則接近推薦值上限,這意味著,我們吃主食越來越少,而對蛋白質和脂肪的需求越來越高。食物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能量需求也發生變化,這也是我國每年進口那么多食物的原因。事實上,我國進口的主要是飼料和蛋白,尤其是大豆的進口。也就是說,我國的食物進口主要是解決結構不平衡的問題。
在產業振興中,要注意“三個融合”:產城融合、產村融合、產業融合。其一,產城融合。2021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農業生產主要是滿足城市需求,產業布局、市場等主要在城市,因此,推進產城融合非常重要。其二,產村融合。鄉村發展與產業振興密切相關,產業“空心村”是很難得到發展的。其三,產業融合。要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關于縣域經濟和鄉村再工業化問題,也是我們近些年非常關注的。城市消費中的碳足跡值得注意,尤其是大城市,如果主食、副食都通過調入的方式滿足消費,碳足跡的問題就必須引起重視。為什么要關注縣域經濟?縣域是未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縣域經濟是銜接鄉村產業和城市產業的一個紐帶,是城鄉融合的紐帶。從這一角度看,未來縣域經濟是非常有活力的,在此情況下,就有必要推進鄉村再工業化。
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與農業農村經濟的融合,給農業農村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想象空間。未來,“用手機種地,享城市生活”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可能的情景。
科技也在改變著人們的食物結構。當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鹽多、油脂多、劣質動物蛋白也多,而干果少、水果少、乳制品少,這和當前慢病高發的現狀是有關系的。未來,以健康膳食為目標的功能性食品的培育和研發,有非常廣闊的空間。
在綠色碳科技發展中,一是要做好地方農產品,在標準、品牌、規模、效益、監管等方面做好統籌;二是要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讓農業為固碳減排作出貢獻;三是發展低碳綠色循環農業,通過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綠色成為農業的本色,為今后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新發展階段,要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主講: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根據《鄉村之策:振興·共富·向新》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