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這是自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連續第八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一頭是沾著泥巴站在田間地頭的農民,一頭是精密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當兩者連接起來,便撬動了金融創新服務“三農”,支持鄉村振興的大棋局。日前,記者跟隨中國期貨業協會主題教育調研一行來到貴州省安順市,直奔當地養殖合作社,調研貴州“保險+期貨”助力鄉村振興的情況。
保障種養收益助增收
貴州的山地面積占93%,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道路上獨具優勢。貴州安順市在推動“保險+期貨”在服務國家“三農”戰略,推廣普及衍生品風險管理理念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保險+期貨”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閃亮的“行業名片”。
車至山下,翠竹成蔭,我們見到了旺農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峰。張峰的合作社現有3000多頭生豬。2022年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獲賠35萬元。但是問及“保險+期貨”是個什么原理,他黝黑的臉上露出表示不甚清楚的憨笑。“農戶對期貨不了解,但更容易理解保險,所以我們基層把‘保險+期貨’簡化稱為價格險。”中國人保財險安順分公司副總經理唐承洋介紹。
什么是“保險+期貨”?即農戶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一旦遭遇市場價格動蕩,觸發價格保險賠付條款,將由保險公司賠付虧損;保險公司則通過向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場外期權產品轉移賠付風險,通過對生產風險的重新分配,為生產者提供避險工具,實現為農產品保供穩價的功能和作用。
生豬養殖業離不開保險。過去由于缺少有效的對沖手段,保險公司只能承擔巨額賠付風險。生豬期貨推出之后,保險公司通過向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場外期權,轉移價格風險,實現了有效的價格風險分散與對沖。
2022年下半年豬價下行,張峰投保的4000頭生豬獲賠比較多。“中小養殖戶希望穩定經營,最怕價格暴漲暴跌,因為一個大跌就可能讓我們再也起不來了。”張峰對于這次參保“保險+期貨”的收益感到滿意。
國元期貨董事長洪明介紹,在安順市,國元保險聯動國元期貨,從2021年起連續3年開展生豬“保險+期貨”項目。例如,2022年11月承保鎮寧德康公司的生豬2.4萬頭。在2022年12月底,由于期貨市場生豬價格由入場時19323元/噸下跌到17849.2元/噸,根據合約向該企業支付賠款459.83萬元,有效幫助了該企業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增強了養殖信心。
不僅是生豬,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2022年,我國期貨經營機構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為天然橡膠、玉米、大豆、雞蛋、蘋果、紅棗、花生、棉花、白糖等15個品種提供了價格保障,承保貨值約1078.18億元。
在調研中了解到,2021年以來,累計有7家期貨公司在安順市下轄4個縣(區)開展“保險+期貨”項目15個,保障標的包括生豬、飼料、玉米、雞蛋,保障金額2.77億元,項目總保費967.39萬元,實現賠付917.68萬元。從保費構成來看,省財政補貼244.15萬元、市縣財政補貼201.81萬元,交易所支持244.88萬元、期貨公司支持89.28萬元,參保主體自繳207.28萬元。
政府加大支持促完善
如何規避農業生產經營風險,保護種植者、經營者的利益,是各國政府都關注和著力解決的問題。如何在符合WTO的規則框架下,使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重點轉向不引起貿易扭曲的“綠箱”?“保險+期貨”探索形成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這不僅是農民創業增收的需要,更是農產品保供穩價的需要。
“保險+期貨”最初是由期貨交易所推動試點并承擔主要保費,隨著從試點到大面積推廣,各級政府的推動作用逐步加強,行業機構積極參與風險管理,履行社會責任,不斷加大保費投入,形成共促鄉村產業振興的普惠金融新實踐。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的數據,從2016年以來,共計有71家期貨公司累計開展“保險+期貨”項目3838個,覆蓋295個地級市和1089個縣域,惠及農戶500多萬戶次、農村專業合作社2855個、家庭農場1109個和涉農企業1767家。“保險+期貨”的常態化、機制化正在形成和完善。
目前,“保險+期貨”中的期貨價格得到國家層面認可。2021年6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的通知》。據悉,已出臺收入保險方案的省份均采用期貨價格作為保額和核賠的厘定因子。
以貴州為例,從2022年“保險+期貨”項目情況來看,與2021年相比,交易所補貼占比從55.13%下降至14.2I%。安順市政府黨組成員、市金融服務中心主任古甘霖告訴記者,貴州省政府充分認識到“保險+期貨”、期貨交割庫(場)建設等是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出臺了覆蓋全省的“保險+期貨”財政支持政策,將“保險+期貨”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范圍,由省市縣分別按40%、20%、10%的比例提供保費補貼。
在甘肅,借財政部開展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試點的東風,甘肅省將蘋果“保險+期貨”試點列入地方優勢特色農業保險中央獎補試點項目,保費由中央、省級、市級和縣級財政及農戶共同承擔。
在湖北,2022年湖北省7個縣開展棉花“保險+期貨”,保費規模1800余萬元,賠付總額1736萬元,賠付率近100%,項目保費來源主要是國家對棉農的種植補貼,也就是說把國家給棉農的種植補貼,轉化為這種形式補給農戶。政府財政只需要補貼農戶少量的保險費,就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確保農戶受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這是以市場價格為導向探索的新型農業補貼方式。
2022年湖北是唯一一個棉花種植實際種植面積恢復正增長的省份,“保險+期貨”發揮了作用。2023年,湖北在探索將收入險擴大到省內所有的棉花種植大縣。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一個核心要點就是要提高農民收入。收入險,恰恰是在穩定或者保障農戶的收益。
探索從“能用”到“好用”路徑
從“價格險”向“收入險”演化,正是當前“保險+期貨”完善的一個重點。在調研中記者了解到,護航鄉村產業,更多“保險+期貨”的進化版本正在涌現。
鄭商所創新基于“保險+期貨”的蘋果收入保險模式,發展立體化農業風險管理體系。2021年,首單蘋果“保險+期貨”收入險落地陜西黃陵縣,以產量端和價格端的雙重保險,為607戶果農提供8747元/畝的保險金額,對加快農業保險由“保成本”“保價格”向“保收入”轉型具有借鑒意義。
上期所創新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場外期權試點項目。海南橡膠、云膠集團和廣墾橡膠等產業龍頭企業將場外期權產生的正收益通過“二次結算”的方式補貼給割膠農戶,既保障了膠農的收益,又保障膠企有穩定的原材料來源,從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當地橡膠產業發展。
在調研中,“保險+期貨”業務參與各方共同探討了在實操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及解決方案。國元投資管理副總經理孟令琳認為,客觀講,當下的普遍模式只解決了價格風險,農戶的收入問題沒有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沒有解決,因此,還需要各方優化項目合約設計,擴大更多期貨市場應用場景,真正做到“有災保災害、無災保收益”。目前,有“保險+期貨+訂單”“保險+期貨+銀行”等延伸模式在積極探索。
此外,“保險+期貨”存在產品種類不足、展業機構少、展業積極性不高等現象。以安順市為例,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有4家保險機構開辦“保險+期貨”業務,保費收入共計1795.65萬元。這個數額占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2.46%,占財產險保費收入1.23%,占總保費收入0.86%,為11.02萬畝農作物及21.24萬余頭生豬提供風險保障。
保險公司有難言之隱。安順銀保監分局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一是“保險+期貨”的承保利潤過低。保險機構在開展“保險+期貨”業務時收取不到10%的手續費,但應收風險高,由于機構對相關負責人有應收考核,故機構開展相關業務時有顧慮。國元保險貴州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章慶紅建議,希望進一步加強“保險+期貨”的頂層設計,保險機構應將“保險+期貨”保費收入列入經營考核指標,對此類業務進行專項考核,以進一步提高分支機構的展業積極性。安順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金融辦主任曹瑋認為,“保險+期貨”鏈條各環節有一個責權分配問題,需要平衡。
在交流中,保險機構提出開展“保險+期貨”業務時要向期貨公司繳納相應的“權利金”,會形成周轉金占用成本。對此,中信期貨黨委副書記嚴金明表示,“在中信期貨,根據保險公司的資信情況,可授予相應的信用額度”。這個創新帶來了業務的突破。2021—2023年期間,中信期貨在貴州轄區內開展“保險+期貨”15個項目,共計約8.83億元保險規模,在轄區內排名第一位。
對于產品不足的問題,嚴金明認為,還需要推動上市更多的期貨+期權工具,有了豐富的期貨+期權工具增加產品供給,就能將價格保險市場拓展到供應鏈兩端,以穩定相關農業產業鏈。
比如在生豬養殖方面,養殖戶同時面臨成本端飼料價格上漲,以及銷售端生豬價格下跌的風險,單一型的風險保障無法滿足其風險管理需求。對此,有關方面將“生豬期貨價格指數保險”和“生豬飼料期貨價格保險”進行融合,創新了“生豬收益期貨保險”,實現了“市場價格+成本投入”雙保障,對穩定生產經營起到了較好效果。
“保險+期貨”如何從能用到好用?中國期貨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安青松表示,為農產品保供穩價和管理風險是期貨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職責,“保險+期貨”堅持守正創新可以為促進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隨著“保險+期貨”的推進和農業風險管理需求的不斷豐富,還需要不斷創新更多工具組合,把風險對沖面拉寬、風險管理鏈條拉長,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記者 祝惠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