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健康養生理念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產業化。給中醫藥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
盡管國家高度重視,但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卻并不樂觀。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慶國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專訪時透露:“藥材價格連年上漲,近5年中成藥的銷售卻在減少,2016年全國中成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為6697億元,2021年為4862億元,與2016年相比下降27%。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我認為中藥的藥效沒有保證是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藥效沒有保證的根源是中藥材及成藥的標準化跟不上現代形勢,只講道地藥材概念,沒有嚴格的量化標準,造成藥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一些企業迫于競爭的壓力及生存需要,只買便宜的藥材,不管藥材的質量和藥效。據調研,國內中藥材市場上同一種中藥材不同產地、不同質量價格相差較多,沒有藥材的質量保證,中藥的藥效又如何保證,沒有中藥的藥效,中醫的醫術再高明也無濟于事。看中醫、吃中藥不治病,中醫藥的信用在逐漸消耗,這才是決定中醫藥事業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解決中藥材質量問題至關重要。”
盧慶國認為,中藥材質量管控難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過去對藥材質量的判定一是講道地藥材、靠概念,二是看外觀,沒有量化的判定標準,過去也不具備普遍的檢測條件和能力,早期的神農嘗百草也是一種判別方法。當前已具備了現代化檢測條件,藥材的主要成分含量均可進行分析,但藥典標準寬泛,許多質量低、有效成分含量少的藥材也能符合藥典標準。現實中許多道地藥材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可以比藥典中規定的最低含量高幾倍,如甘草中甘草苷含量可達到藥典標準的4倍,丹參中丹酚酸B含量可達到藥典標準的3倍,連翹中連翹苷含量也可達到藥典標準的3倍。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好藥材賣不出好價錢,藥農重產量輕質量,從而形成藥材質量不行,中藥藥效差,吃中藥不治病或效果不明顯,人們不相信中醫藥,中醫藥發展難的局面。
藥典是中藥材及中成藥的判定標準,這些年來,藥典修訂中也在逐漸增加一些中藥主要成分的含量指標規定,但仍存在標準寬泛、標準低的情況,不能拉開中藥材及中藥質量差距,起不到限制低質中藥進入、鼓勵高質量中藥擴產的目的。因此,盡快通過修訂藥典大幅提高中藥材及中藥的有效成分含量標準,應是保證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為此,盧慶國提出建議如下:集中精力啟動藥典修訂工作。對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標準,可以選定幾個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以道地藥材產區中等質量及以上的藥材指標為參照標準,大幅提升現有藥典的標準,并逐漸增加、完善成分含量指標。新藥典標準的執行可以設置幾年的過渡期,逐步引導藥材種植向優勢產區發展,擠出不適合中藥材種植的產區,持續提升中藥材的品質及有效成分含量,確保中藥的藥效,支撐中國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實現健康中國、造福中華民族進而造福人類的偉大目標。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