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深度調整,我國正在形成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14億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滿足國內的需求,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相較于美國市場的規模,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的我們正在縮小其差距,無論是消費市場規模方面,還是商品零售額方面。
與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相對應的是,我們要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什么是新型消費?舉幾個例子,一是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市場,如在體育鍛煉方面就絕對是一個朝陽產業;二是拓展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如川藏鐵路;三是各類活動帶來的新消費市場,如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跑馬拉松的人約有500萬人次,馬拉松的產業規模約為1200億,再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種體育運動的產品需求。可以說,在中國,隨便一個領域就沒有小市場,全是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為的長期戰略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為的長期戰略,不是一、二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我們自己暢通國內大循環,全面促進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拓展消費空間是有機遇期的,前提條件是我們要把經濟發展好,既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又要保證老百姓的預期。預期好,老百姓才敢消費,預期不好就會“勒緊褲腰帶”。只有消費增加了,企業才能進一步生產,就業才會更充分,經濟才會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我們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穩定就業。
相較于美國,我們近年來的外貿依存度仍然較高。降低外貿依存度,歸根結底就是要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特別是在生產方面完成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一方面,我們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即:針對當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把老百姓的收入提上去,優化消費環境,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即:針對地區、區域差距的問題,協調發展東中西部,以東部沿海與南方城市發展為引領,推動北方城市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何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持續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02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只有11家,美國192家、西歐119家、日本88家;到2020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已有124家,美國121家,首次超過美國。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雖然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方面我們實現了超越,但是在盈利方面卻不到36億美元,遠低于美國的70億美元。究其原因,我們企業生產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美國則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所謂高水平對外開放,指的是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特別是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進一步的高質量發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揮高水平開放平臺先行先試的功能。
2020年11月,我國積極參與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該協定覆蓋了東盟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成員國近30%的世界人口、29.3%的全球GDP、27.4%的全球貿易總額。換句話說,RCE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也將為我們企業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是為了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是一場需要保持頑強斗志和戰略定力的攻堅戰、持久戰,要自覺把本地區本部門工作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統籌考慮和謀劃,以更加堅定的思想自覺、精準務實的舉措、真抓實干的勁頭,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扎扎實實成效。”
(根據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孫小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